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般若智慧 心不被愚癡所染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7-25

瀏覽數 39,100+

般若智慧 心不被愚癡所染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一〕時中❶,念念不愚〔二〕❷,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三〕,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四〕「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❸,著境生滅起❹。如水有波浪,即是「於〔五〕此岸」❺;離境無生滅,如水永〔六〕長流❻,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七〕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❼。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八〕出❽,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❾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讚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❿。
【校記】
〔一〕惠昕本、西夏本「一」字下有「切」字。
〔二〕「愚」原本作「思」,據敦煌本改。
〔三〕「愚」原本作「思」,據敦煌本改。
〔四〕原本「何名」下衍「般若」二字。
〔五〕「於」字鈴木校本作「為」。
〔六〕「永」,敦煌本作「承」字。
〔七〕原本「若」下有「不」字,據敦煌本刪。
〔八〕原本「中」作「口」字,據敦煌本改。
【注釋】
❶一時中—這裡指在所有的時間之中。一,全、一切。
❷念念不愚—即上文第二十七章所謂「念念不被愚癡染」。
❸解義離生滅—了解道理,就能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❹著境生滅起—執著於外在境相,生死輪迴之苦就會產生。
❺於此岸—在迷界。佛家以彼岸喻涅槃,而以此岸喻流轉生死之迷界。
❻水永長流—是說像平常流水一般永遠流動不停。永,恒常。此處流水借指包括煩惱、智慧在內的情智活動。
❼即煩惱是菩提—煩惱就是菩提。煩惱是障道的困惑,菩提是成道的覺性,二者雖相對立而實同出於一心,不同者在於迷、悟之別而已。因此佛經常借此語說法。
❽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所有諸佛,都從這裡面產生。
❾五陰—即「五蘊」。陰,同「蘊」。陰蔽與蘊集同義。此指色(物質)、受(感覺)、想(情欲)、行(意志)和識(判斷)等五種有為法。
❿變三毒為戒定慧—是說三世佛可以把貪、瞋、癡「三毒」轉變成戒、定、慧「三學」。佛家以為貪欲、瞋怒、愚癡是三種危害眾生的毒素,而以戒(持戒)、定(禪定)、慧(智慧)為三種學習修行的法門。《翻譯名義集》四:「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
【直譯】
什麼叫做「般若」呢?「般若」就是「妙智慧」。在一切時間裡面,每一個念頭轉動的剎那間,都不被愚癡所染,常常持行智慧,那就叫做「般若行」──智慧的表現。一旦有個念頭愚癡,「般若」就斷絕了;一旦有個念頭聰慧,「般若」就產生了。一般人心中常被愚癡所染,所以我們要修習「般若」。它沒有形狀色相,智慧的本質就是這樣。
什麼叫做「波羅蜜」呢?這是西方天竺國的梵語,大唐的話是說「彼岸到」。了解它的意義,就脫離了生死輪迴之苦;執著於塵俗外境的人,生死起滅的輪迴之苦就會產生。就如同水面上起了波浪,那就是處在迷界的「此岸」之上;如果能夠脫離塵俗外境,沒有生死起滅的輪迴之苦,那就如同平常的流水永遠流動不停,因此就稱為可以渡到彼岸,因此稱為「波羅蜜」。
愚癡的人只知在口中念誦,智慧的人卻懂得在心中修行。當口中念誦時,心中如果有了妄念,有了妄念就不是真的擁有了;如果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隨時都能在心中修行,那才稱得上真的擁有「般若」。能夠領會這個法門的人,就是悟得了「般若」的道理,修得了「般若」的法則。不知修行的,是凡夫俗人,可是他一旦有了個念頭要修行向善,他悟道的法身,還是等同於佛陀的法身。
諸位能知善識的師友施主!就煩惱來說,它也就是菩提。前念愚癡迷惑時,還是凡夫俗人,等到後念開悟解脫時,他就變成了佛。
諸位能知善識的師友施主!「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貴,最上等,無與倫比稱第一。它從來沒有停留過,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諸佛都是從這裡面產生的。他們把大智慧傳到涅槃的彼岸,打破了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引起的煩惱和塵勞。所謂最尊貴、最上等、無與倫比稱第一,是讚美這是最上乘的法門,肯修持實踐就一定能成就佛道;所謂沒有過去、沒有停留、沒有來往,是表示定(禪定)慧(智慧)等同一體,不會執染於一切事物現象;所謂三世諸佛都從此中產生,是稱許能把貪、瞋、癡三毒,轉變為戒、定、慧三學。
【新繹】
這一章解釋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
惠能先把「般若」和「波羅蜜」這兩個梵語分開解釋,說明它們漢語的意義,從而闡述它們的作用和特性。
就「般若」而言,惠能先解釋它的意思就是「妙智慧」,即妙用無窮的大智慧,然後把它和前面諸章所說的「念念無邪故」、「念念不被愚癡染」、「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等等,連繫起來,說明修行實行的重要。因為「般若」無形相可求,所以只能「自性自度」,或者說「自性自除」。
就「波羅蜜」而言,惠能先解釋它就是到達彼岸的意思,然後再以流水為喻,說明「此岸」、「彼岸」所代表的意義。《楞伽經》卷一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的一首偈句: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這就是以流水來譬類通喻死生的道理。流水能映照萬物,猶如心能映照萬相。人的心志活動不能不受外界事物現象的影響,而有善有惡,有如流水因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有平靜有波浪的不同。據《大乘義章》卷十二之六「波羅蜜」項的說法,佛家常用流水的兩岸來比喻愚癡和智慧的不同。約而言之,流轉生死為此岸,究竟涅槃為彼岸;有相為此岸,無相為彼岸;愚癡迷惑為此岸,智慧開悟為彼岸。這樣說來,此岸、彼岸之間的流水,就是「業相」,是一切情志活動、一切事物現象的總稱。這條流水是亙古長流、晝夜不捨的,也就是上文說的「道須流通」。一個人如果執著於世間外相,動了妄念,就如同巨海之中起了波浪,會阻礙人到達彼岸,而流轉於生死之中;如果能脫離世俗境相,沒有欲念,就如同水面平靜無波,可以安然渡到涅槃的彼岸。惠能說的「著境生滅起」、「離境無生滅」,就是這個意思。
希望能不執著於外相,不動妄念,脫離煩惱塵勞,超越生死輪迴的苦海,當然要修行悟道才能達到。惠能在修行悟道這方面,又特別提出了「即煩惱是菩提」的主張。這種主張初見於《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一,其他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卷九上、《大乘義章》卷十八等等,也都曾言及。例如《諸法無行經》卷下即云:「貪欲之實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實性,亦是貪欲性」、「貪欲與菩提,是一而非二」。可見佛家認為煩惱固因貪欲而起,但菩提亦因煩惱而覺悟。二者是一體的。「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香與不香,都還是在於梅花本身。認識到這一點,也才可以明白下文所說「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的道理。
「三毒」據《大般涅槃經》二十三的說法,是指一般人貪欲、瞋恚、愚癡三項有礙於解脫生死煩惱的因素,而戒、定、慧所謂「三學」,則是指三種追求能夠解脫生死煩惱的方法。一是阻礙,一是追求,顯係對立。小乘佛教以為二者是對立的兩面,所以特別強調「三學」戒、定、慧的重要,要以持戒來防非止惡,以禪定來息慮靜緣,以智慧來破惡證真。大乘佛教則不然,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以為離開了菩提法性,即無他法,所以煩惱與菩提應視同為一體。配合上文所說的此岸、彼岸來說,小乘佛教認為彼岸是另外一個永恒寂靜、無限圓滿的極樂世界,而大乘佛教則主張無住涅槃,此岸彼岸之間的流水善惡兼容,或動或靜,兩岸基本上密不可分,沒有此岸,就沒有彼岸,換言之,此岸的現實塵世與彼岸的涅槃世界,本質是一致的,能脫離超越時就是涅槃,否則就還是在此岸的流離生死之中。也因此,所謂煩惱與菩提,都存乎一心,它們的不同,只在於迷、悟之別而已。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惠能主張的頓悟,其理論基礎就在這裡。
【宏一偈曰】
何謂般若行,念念智慧生。去住無動靜,定慧始相成。

般若智慧 心不被愚癡所染_img_1


本文節錄自:《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一書,吳宏一著,遠流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Melissa Askew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