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整普高新課綱的變革,主要分成四大項。首先是新增彈性學習時間。每學期上課節數不變,仍維持210節,但應修習總學分從198降為180學分,減下的18學分,全部轉為用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於每週多出二至三節的彈性學習時間。
什麼是彈性學習時間?參與普高總綱研修的國教院副研究員,同時也是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規劃組長李文富指出,高中的課程不應被塞滿,要留空間給學生學習有興趣的領域。例如將專題選修課,延伸到自主學習時間去做,也可讓學生到圖書館看書、找資料,或規劃其他想做的事。
不是放牛吃草 校方可適當設計引導
正因為自主學習是空白的、沒有課表,已讓教學現場無所適從。不少老師提出各種疑問:讓學生去圖書館就不用管了嗎?是讓他在教室自由活動嗎?學生怎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每個學生各做各的,要如何管理?
基於教學現場反應激烈,新課綱後來列出: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四項,供學校依需求彈性使用。但有高中教務主任透露,自主學習立意雖好,執行有難度。尤其在升學壓力下,原先考科的必修學分被偷走了,難保18學分不會被挪到考科的補強性教學。對此,課綱嚴格規定,若補強性教學採全學期授課者,高一、高二每週至多只能一節課。
李文富坦承,新增的彈性學習時間挑戰很高,最終在聆聽教學現場建議後,採折衷與漸進方式,總綱才會提出多種選項,供學校參考。但自主學習不是放牛吃草,學校及老師可做適當的設計與引導。最終仍希望全部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再規範項目。
其實,自主學習的彈性時間已是潮流所趨。以中國大陸為例,自主學習課程很靈活,有學校鑑於學生才華洋溢,給予高三學生展能的舞台。例如有高三生對植物或昆蟲很在行,自己開課讓高一、高二的學弟妹選修。
其次是新增普高校訂必修4至8學分,給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例如發展成藝術高中,或是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高中、以外語為主的國際高中等。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指出,校訂必修就是一般理解的校本特色課程。例如新北市北大高中有一門「地方學」,透過拍攝紀錄片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三峽的人文歷史。
普高新課綱第三大特色是「降必修、增選修」。現行課綱強調延後分流,12年國教轉為「適性分流」,強調「適性揚才」「多元進路」,主張高一統整試探、高二試探分化、高三分化專精。
要達到適性揚才,就必須調降現行過高的必修學分,將減下來的學分,挪移給選修課。因此必修學分,由138學分調整為118學分,占總修習學分比從70%減為66%,選修調整為54至58學分。
國、英、數三門基礎學科,共同必修學分均全部縮水。例如國語文以前必修是24學分+2學分必選的中華文化教材(論語),現在降為20學分(含中華文化教材2學分)。對此,李文富解釋,國語文必修雖然減少,但加深加廣選修從0增加到4至8學分,總數仍維持24學分,沒有減少,只是課程不同。例如加深加廣國語文,共有語文表達與應用、各類文學選讀、專題閱讀與研究、國學常識四種,讓學生選修,跟現行的國文課,不論學生興趣與否,全部綁在一起修不同。
將來,選修課又分為多元選修、加深加廣選修以及補強性選修三種。高一或高二通常會開設多元選修課程,讓學生挖掘興趣;而加深加廣選修讓學生針對興趣深化,以銜接大學。
例如有人偏愛設計路線,高三不必再修數學課,可改選與設計相關課程;對理工有興趣的學生可選修有部定課綱的加深加廣進階數學(數甲)或科技跨科專題這類型的實作課程。學校也可視師資與學生需要,開設手機App程式設計的多元選修課。
但加深加廣是新增的選修課,大部分高中老師不知要如何設計課程。全教總副祕書長黃致誠表示,加深加廣課程都有明確的部定課綱,各校可根據課綱編選教材。再說很多加深加廣選修課,並不會成為考科,卻是大學了解學生興趣、潛能與銜接大學準備的重要參考。
加強實作能力 不與生活脫節
最後一個變革是,課程設計必須以素養為導向,要有更多跨領域、實作課程,除自然科學領域有4學分的「探究與實作」外,學生畢業前還要修「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或「探索體驗」等課程,至少合計4學分。
過去,高中都以升大學為教學目標,甚至將實作的時間拿來補強教學用,導致學生實作能力弱化。國教院副研究員林哲立說,透過探究與實作課程,恢復學生最基本的素養,不要與生活脫節。
畢業的最低學分數也從160學分降為150學分,其中必修從120學分降為102學分(部定必修及校訂必修);選修至少需修習40學分成績及格。
由於新課綱對普高衝擊最大,能不能落實,教育現場扮演關鍵角色。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李雅菁指出,新課綱多了校訂必修、校訂選修及加深加廣選修,需要很多配套措施。最擔心老師開不出選修課,尤其偏鄉原本就有超時鐘點問題,會不會「多元變成單元」,值得注意。
不僅老師壓力加大,高中生也可能不知道如何選修,各校都必須投入資源,輔導學生。新課綱先導學校台中市惠文高中校長王沛清指出,學校會增設課程諮詢教師,提供學生選課的建議。
洪詠善期待,過去學生幾乎為考試而讀書,進大學反而失去學習動機,不再認真上課。希望新課綱能養成學生自主學習力,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