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學必須是「自媒體」

創新講談

劉維公
user

劉維公

2017-05-31

瀏覽數 17,050+

大學必須是「自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6月號雜誌 台灣隱形冠軍 智造出擊

出現歇斯底里(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是當代醫學更專業的字眼)症狀的人,在身體官能上常常會有許多異常的行為表現,例如不能言語、無法說話、肢體抽搐、眼睛看不到等,因而被看成是身體出了狀況,例如中風、癲癇等。然而,「心病」往往才是歇斯底里發作的真正問題來源。不解決「心病」,吃再多的藥也無法改變病情。

外界現在對高教危機的處理方式,就像是在面對歇斯底里的患者一樣,只注意到外部的症狀,而非處理真正的病因。主其事者偏執的認為,高等教育的病症是大學世界排名不佳、學生招生不足、青年高失業率、高教管理機制(從系所評鑑到教師升等)成效不彰等。因此,他們「對症下藥」開出來的藥單,是要求大學出版更多學術著作、進行更多研究計畫、規劃更多專業學程、上傳更多線上教材、推出更多產學合作、設立更多育成中心,或者是廢掉更多學校系所、減編更多教職人員。

經過12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及五年「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高教政策的施行,高教危機並未得到解決,反而更加惡化,凸顯出來現行急功近利的病理診斷方式,只曉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絕對有問題。台灣大學研究論文長期集體造假,而且還牽涉到楊泮池校長本人,更是這種作法所衍生出來難以抹滅的一大汙點。

高教危機的心魔

不願意真正面對價值鏈的破壞,是高教危機的「心病」。價值鏈的破壞,已出現在各個產業、各個領域,原本人們熟悉的經營模式,例如流行音樂工作者靠賣CD取得報酬、計程車司機仰賴車行維生等,都遭遇不轉型即無法生存的嚴峻威脅。

高等教育在許多面向上,同樣也出現價值鏈破壞的現象。長期以來,決策者一直認為,研究與教學是高教最重要的事情。對他們而言,只要不斷進行知識的生產,也就是生產論文、課程、學分與畢業生,大學就保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價值鏈破壞之後,知識的傳播,將跟知識的生產一樣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更為重要。這裡所倡導的知識傳播,指的並不是傳統上大學老師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或是在講堂上授課,而是精心運用媒體傳播的功效,發行從影音、文案、到圖像等類型內容,廣泛引發人們對知識的重視,帶動更多追求知識的後續效益。

這也就是為何本文主張,大學必須成為「自媒體」。大學必須積極運用本身所擁有的珍貴與豐富的內容資產,製作與發行能夠激發求知熱情的知識節目。大學做為一個自媒體,不是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上課,而是讓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擁有知識的饗宴。只要能激發知識的熱情,每一所大學都將會是頂尖大學!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本專欄由姚仁祿、劉育東、劉維公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