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風與春意
去年春節,李總統的「破冰」之旅帶來了與北京最冰凍的一年。要推展的「南進」政策,事隔一年,還沒有看到顯著的績效。
今年春節前夕,北京發表的「江八點」吹起了一陣和風。連院長在二月二十一日立院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回應:「兩岸進入協商時代」,也傳出一絲春意。海峽兩岸都想為一九九五年定下要穩定交流的基調,這是兩岸中國人的運氣。
去年十二月宋楚瑜高票當選省主席,以及陳水扁在台北市長競選中脫穎而出,反映出一個重要的民意:絕大多數的選民,既不要「獨」,也不要「急統」,而要「沒有戰爭威脅的安定」
個人猜測兩邊對這個民意的認識,誘發了具有不少新意的「江八點」,也誘發了台北較具彈性的回應:「面對現狀、增加交流、相互尊重、追求統一」。
近二週筆者在美國聽到中國人最懇切的聲音是:雙方不能錯失這項機會,雙方一定要有具體的互動;聽到美國官員最坦率的聲音是:只有台北與北京關係的改善,才能維持內部的安定與外在空閒的拓展。
(二)美國官員的坦率之言
這篇短文首先引述與一位美國高層官員的一些談話。「高層」是指他直接向美國總統做政策簡報,他也不被准許來台北訪問。
他認為,台北近年來想以「渡假外交」來突破北京所加予的限制,是一種新的嘗試,但也是一種高風險的選擇。如果成功,一定會帶來北京的反彈;如果不成功,帶來自己的挫折。
他的這幾句話正點破了台北外交政策的困境:不顧北京反彈,自己冒險去開拓國際空間?還是擔心北京反彈,不做新的嘗試,忍受國際上不公平的待遇?
這位對台北有善意的美國官員認為,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只有在兩岸關係改善中,台北才能尋求到國際空間的拓展。換言之,台北的總統到華府、東京之路是無法操之在我的,雅加達與曼谷不是中途站。
從台北來看,華府、北京、台北的三邊關係,實在是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也是一個不公平的三角關係。在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下,事事不得不在北京的抗議下忍氣吞聲;在與北京沒有互信下,事事又不得不做最壞的推斷。在坦率的談話中,這位官員對三邊關係的判斷、論點或推測,值得台灣高度重視。筆者把他的談話,冠上小標題以增了解。
(1)李總統私人身分訪美:台灣的經濟實力加上近年的民主改革,在他的「心」中,李總統以私人身分,回母校康奈爾接受學位及發表演講,是可以贊同的;但是北京一再透過各種管道表示:讓李先生到美國訪問就是美國政府在製造「二個中國」,會有嚴重的後果。因此,他的「腦」不會贊成李總統的美國之行。然後他以肯定的語氣說:「除非兩岸關係改善,近年內即使李總統以私人身分來美國訪問也是不可能的。」
談及卡西迪公關公司為李總統訪美造勢,他的分析是:從策略觀點,由一個著名的公關公司,設法透過社論、報導、專論、專訪、國會議員等來遊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北京把這件事看得太重要,白宮不會改變反對的立場。事實上,正由於當前美國民眾對遊說的反感,可能產生更多的負面作用。他又補充:「華府的台北代表事實上是與新加坡一樣,都做得很有效率。」
(2)台灣進聯合國:他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說:「全世界除了台灣自己及一些小國家之外,大家對這種事的提出,很少重視。如果兩岸關係有顯著改善,台北進入某些國際組織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當去年兩岸關係陷入低潮時,美國對大陸所做的最大規模軍事演習表示極度關切。」他又補充。
(3)今年的亞太經合會:他不僅認為,李總統難以參加「非正式」的領袖會議,同時也認為,徐立德要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去開會,也是「不太可能」。
(4)柯林頓訪問大陸:「北京很希望美國總統去那邊訪問;柯林頓總統自己也有意思去。但當前有不少尚未解決的爭論,時機還沒有成熟。」
(5)中國大陸的角色:「三年前,我去亞洲,大家討論日本長、日本短。現在,我去亞洲,只聽到各國領袖談中國,不談日本了。」他接著強調:「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合作,就難有太平洋地區的安全。」
因此,他最後的建議是:台北應當掌握這次「江八點」的機會,謀求兩岸關係的改進。
(三)不再走冤枉路
一年前我曾在本刊(九四年二月十五日)提出「一個推動「兩岸高層對話」的建議」,文中指出:「我們多麼希望,李登輝與江澤民有一天能同時當選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他們的當選,不是為中國立刻帶來了統一,而是兩位領導人為了十二億中國人民展開第一回合的「世紀對話」。」
這一段話正符合這位美國高層官員的建議:兩岸的關係不要有美國插手,要由北京與台北自己來解決。
「江八點」與「連四條」似乎正營造了雙方展開進一步接觸的機會。筆者二月中旬去北京參加「兩岸產業合作討論會」時,曾有機會向負責兩岸交流的人建議:「為了表示你們對台北的善意,你們應主動提出李總統可以私人身分去康奈爾接受母校榮譽博士。」現在,我也要向台北的總統府建議,為了表示對北京的善意,台北主動提出:李總統可以農經專家李博士的身分,去北大做一次專題演講,題目是「沒有農業改革,就沒有經濟發展。」
當年的兵兵外交,打開了華府與北京的僵局。李博士的「專家演講」,不也可能打開兩岸僵局嗎?
去康奈爾的捷徑,或許要經過北大。
我沒有把去北大演講這個建議請教那位美國高層官員,但是我猜想他的回答會是:「務實的中國人終於發現,不要再多走冤枉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