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旁邊有小河不稀奇,這條河能成為學生專屬用來探索、觀察、記錄生態,以及游泳、戲水、划獨木舟的戶外教學場所才是亮點。105年四月,七股區光復國小與虎山、口埤、南梓國小一起通過臺南市政府教育局實驗教育申請案。光復地處偏鄉,全校學生僅22人,因致力於推動在地鹽鄉文化及海洋生態教育,成為教育部永續校園及臺南市四所實驗小學之一。
光復實小位於七股潟湖海域,附近有溪流,遍布鹽田,人文自然資源豐富。校方以海洋生態、藝文美學為實驗教育內容,將游泳、獨木舟列入必修課程,採混齡制度,高年級帶領低年級一起,發揮「大帶小」的精神,期盼學生不只學到技能,也能體悟到照顧弱小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走入自然與產業的撰寫的文本
位在台江公園中的光復實小,是一所溼地種子學校,校園中可看到紅樹林、水鳥、招潮蟹,學校甚至復育成功已瀕絕種的「紅茄苳」,五種紅樹林都圍繞在校園旁。校址所在的鹽埕社區,居民多為老鹽工,鹽的故事在校園中流傳,這是鹽田社區特有的文化、值得傳承的記憶;許多鹽工在鹽收後也兼養牡蠣,因此牡蠣也成為社區重要產業。勞動文化與產業,交織出人、自然、學校與社區豐富多層次的在地生活。
「雖然鹽業逐漸沒落了,但家鄉的故事要由家鄉人來延續,光復的孩子就是延續的種子。」學校以多元方式推動閱讀,除了靜態閱讀,也將牡蠣、鹽田等題材融入校本課程,讓孩子在小潟湖親手養牡蠣。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還推出動態數位攝影、QR Code、線上回答挑戰題,以及文學走讀、繪本製作、解說培訓等課程。
以動態數位攝影課程獲得金獎的作品「光復鹽鹹甜」來說,學生先閱讀相關資料,了解鹽業從興盛到關場,及對七股地區帶來的影響,過程中訪談了當時從事鹽工的耆老,透過耆老的回憶,孩子就更能深刻了解其歷史背景以及社區凋零的脈絡。
文學走讀配合遊學課程,學校除了請來《鹽田兒女》作者蔡素芬,與小朋友進行視訊對話之外,也讓孩子走進如文本《鹽田兒女、紅樹林──海岸勇士》的世界裡,實地探訪自己成長的地方,在語言與文字的動、靜之間,閱讀、感受,品嘗豐厚的鄉土文學之美。
善用3C輔助 事半功倍
學校在課程、空間設計、活動規劃都做了大幅改變。包括規劃攝影課、英語生態閱讀課、將三生教育解說培訓列入校本課程等,並配合臺南市「閱讀空間優質化」,開闢圖書室獨立空間。其中圖書室的英語教學佈置,是由二至六年級孩子一起幫忙整理規劃的,希望藉由他們的創造力和構思,降低對英語的排斥恐懼感,提升使用這個學習區的意願。
拜科技發達之賜,現代人接收資訊的管道又多又快又方便,因此要吸引小朋友喜愛閱讀,手法也不能再墨守成規。「現代學生喜歡3C,大人們可以想想,用3C能吸引孩子做些什麼?例如孩子們對於閱讀挑戰題可能興趣不大,但是讓他們改用iPad作答,回饋卻出奇的踴躍,因為孩子們都覺得很酷!」黃懷慧認為,活潑多變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提升孩子們的興趣與專注力:「你會發現,原本無法在教室裡安靜聽課的孩子,一走出教室,整個精神都來了,學習效果用事半功倍來形容也不誇張。」
是閱讀者也是創作者
光復實小共有22個學生,半數以上孩子的媽媽來自越南、印尼、中國等地,整個學校就像個小型聯合國。學校推動閱讀,效應所及,周遭的人、事、地、物都成為孩子們關注的焦點。五名小朋友曾以「阿公ㄟ第二春」為主題,敘述社區阿公為延續土地的生命,在鹽業沒落後改種番茄,延續「與土地共生存」精神的故事。另外又有五位小朋友在攝影課拍攝了一部「光復圓夢,越夢小廚」紀錄片,講述來自越南的嬌鶯媽媽在餐廳當「一日店長」、一圓開店夢想的故事。自然流暢、充滿誠懇的作品不僅奪得小學組銅牌,嬌鶯媽媽受到激勵之餘更努力打拚,一年後果真開了自己的小店,大人與小孩都在這個圓夢的過程中獲得學習與滿足。
「閱讀建構了孩子們多元的知識架構與多角度的思考,關注層面從書本擴大到周邊的環境與人事物,正是知識最好的應用。」黃懷慧認為,透過影片及繪本製作讓家鄉故事呈現,讓孩子不只是閱讀者,也可以成為推動者、創作者。未來在實施課程的同時,光復也將持續透過電子攝錄器材記錄傳統原鄉文化,結合鄰近天后宮、七股鹽場、鹽山、鹽博館、龍海號生態等社區資源,讓孩子親近、了解家鄉,讓家鄉七股的美,轉化為豐厚下一代生命底蘊的最佳養分。
圖說:七股鹽山是光復實小學生們現地現學的生活場域。照片提供:光復實小
本文節錄自:《閱讀的無限想像—走讀臺南》一書,許玲瑋/主編,遠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