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化名)原本是個打扮入時、崇尚流行的專櫃小姐。偶然間,她發現周遭的朋友開始帶上佛珠,清口吃起素來,說話時還夾帶些「起心動念、歷事練心」等宗教術語;週末假日親友也時興到佛堂打坐、打禪七,床頭、案上老擺著林清玄、鄭石岩「什麼菩提什麼禪」等的書。她才赫然驚覺,現在最熱門的玩意兒不是復古服裝、不是頹廢音樂,而是宗教。
李淑娟不否認她是抱著趕時髦的心態走進佛教,但是「我愈來愈自在、不再執著,宗教讓我找到真正的自己」如今脂粉未施、直髮垂肩的她轉到一家私人公司擔任秘書。學佛兩年後,二十七歲的李淑娟空閒時不再去KTV、舞廳,寧願留在家裡誦經禮佛,言談間也不時以佛教語彙舉證她的宗教體悟。
在資本主義日漸根深的今日,愈來愈多的「李淑娟」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加入信仰的行列,選擇各式宗教教派作為生活型態的依靠。
根據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瞿海源的調查,台灣地區二十歲以上、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僅占九%。若按照內政部去年的統計資料,台灣有一千一百多萬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半數以上台灣民眾,每個月固定從事宗教活動。而選擇神職或佛職的人數,在七年內從三萬多人跳增為十二萬人。
全球化的趨勢
宗教魅力無處不展現。
從出版、音樂、電影、錄影帶大力行銷宗教產品,在家庭、校園、政壇、企業鼓勵學佛、打禪,正如研究宗教的社會學者形容,宗教已成為「各階級、各年齡層都上癮的精神運動」。以洗練文學筆法闡揚佛理的林清玄,著作暢銷上百萬冊,他的佛學有聲書在十個月內也賣出十萬套,創下台灣出版業的紀錄。
去年,林清玄、鄭石岩與證嚴法師三位專門著述佛理禪學的作家,紛紛登上十大高版稅收入排行榜。轟動一時的預言小說「一九九五閏八月」,也以教會預言的宗教異象作為論述的部分基礎。此外,宗教也早已打進電視、廣播,部分宗教團體還利用多媒體科技傳教弘法。
宗教新興現象不是台灣獨有。回到教堂尋求精神寄託的西方人明顯增多,宗教書籍、聖樂甫上市,立刻躍居各類排行榜之冠,宗教無疑是世紀末全球流行線上的尖端趨勢。
美日的新興宗教運動和台灣的本土宗教繁盛現象,無獨有偶地都是在社會經濟富裕、個人主義風行後,才開始萌發、茁壯。而出版資訊大賣宗教商品,對宗教的益形勃興也有推波助瀾之功。
世界宗教熱浪雖然席捲各年齡層,但屆中年的戰後嬰兒潮,卻是頂在浪頭的尖端。出於對生命的反省、世紀末的焦慮,以及對現實生活物質主義的不滿,舀熱烈參與政治運動、走在事業顛峰的中年人,興起回歸宗教的狂熱。
同樣地,遭逢政經結構劇變的台灣中年民眾,也逐漸轉向宗教,尋索亂世中的精神支柱。
內政部主管宗教事務的官員指出,七、八年前房地產飛漲、股市猛然熱絡、社會嚴重脫序,正巧也是宗教運動驟然蜂起的關鍵時刻。宗教成為經濟發展的附帶產物,在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虛幻世界中,民眾用宗教的簡樸性格來平衡精神靈魂的空洞。
正如社會學家研究所見,宗教是社會經濟體系的一部分,經濟結構對宗教發展有深遠影響。為因應現代化和會的商業性格,宗教內涵緩慢質變。守著一間佛堂修已成佛的時代已經過去,配合商業手法廣開信徒層面的新宗教時代來臨。
學佛數十年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楊惠南深入觀察,台灣的宗教熱潮走的是日本新興宗教模式,有嚴密的樹根型組織、教義簡單。宗教團體也採納商業架構拓展勢力,包裝產品、講究品牌、重視宣傳,是五十年來鬆散的宗教體系所欠缺的特質。
衣食足而思宗教固然是這一波宗教熱潮的推動力,宗教團體組織化、社會化的運作模式更是拓展宗教版圖的左右手。
從歷史觀點審度,先民抱著媽祖、祖先牌位渡海移墾,民問信仰原本就極為熱烈,只是信徒分散各地,各用各的方式拜佛,並沒有出現組織化的宗教團體。
據國策中心研究員林本炫分析,這一波宗教信仰熱潮和過去民間信仰,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仍以祈神佑福消災為主,只是信仰型態有了轉變。從過去地方色彩的信仰,漸變成組織化的集體信仰。透過企業化的宗教組織、信徒人際網絡,再加上有群眾魅力的法師號召,將原本分散在各地方廟宇的信眾,重新洗牌、組合,形成新的宗教會眾。
消費得起的商品
經濟發展成就蓬勃的宗教市場,商業利益也在眾多的宗教團體中開發出一塊經濟大餅--精神商品。
信徒十餘萬的福隆靈鷺山心道法師解析當今宗教熱的緣起時,毫不遲疑地說:「社會有開放,各種宗教就來了。」在台灣擁有八十幾個分會的他觀察,可惜在台灣,宗教就像商品,拚命想擠進這片潛力豐厚的市場。
有人曾約略估計,台灣大型宗教團體大多都有百億元以上的資產,規模、財力並不輸一百大企業。而因宗教發達創造出的社會財富,如搭上宗教列車的出版、餐飲、建築等行業,收益更難以估算。
「宗教已經是大家都消費得起的商品了。」專研宗教的社會學者林木炫肯定。
商品化量販的宗教也是全球宗教潮流的共相。歐美學者提出,世界正經歷一個信仰紛亂的宗教運動時代,據宗教學家威爾森剖析,全球宗教已淪為一種消費項目,以及個人風格的裝飾品,這些精神信仰的購買者從各式各樣包裝的信仰產品中,邀擇合乎自己品味的宗教。
「近代世界孕育了一個信仰的超級市場,產品包括傳統型、土產的、新潮的、復古的進口,以及神秘主義型,它們之所以可以相安無事地共存,只因為社會已經太世俗化。」威爾森寫出近世宗教的特性。
好像深山清修的修道人下了山,發現紅塵人人談道,卻已不是用他那套苦練的思維方式體會信仰。而信徒量變引起的宗教質變,也使信仰本質顯出新的詮釋面貌。
以前的宗教信仰首重個人靈修,只求做「自了漢」,並不特別涉足社會活動。這股宗教復興現象則強調入世、關懷社會,以現代管理方式,經營慈善事業,對個人靈修的要求不若過去嚴苛,一位出家五年的法師比較,初出家時每天幾乎要花掉大半天誦經做課。完全靠個人苦修,現在忙著救人,根本沒時間天天讀經、做早課。
雖然犧牲了個人修行時間,信徒取向的新興宗教卻吸納更多信眾加入,展現宗教運動蓬勃的契機。
新興宗教的社會取向為一些不嚴格強調宗教功能的人,提供多處接觸社會、感情發洩與活動的場所,再藉由宗教團體成員的分享交流,信徒逐漸增長宗教興趣, 一位退休多年的公務員,原本孤單在家有錄影帶打發時間,沒有任何社交活動,經由朋友推薦,他加入一貫道,從此經常往來各道場,與道親結為知交,退休生活變得更忙碌。他坦言接觸宗教不是因為信神,實在因為自已「太無聊了」,而宗教社會化的組織活動,正好可接續他退休後斷層的人際關係。
社會學者斯旺森深刻提出,宗教是社會二種變量鏈條的中間變量,鏈條的開端是政治結構,終結於社會結構,這兩考都造成宗教信仰強弱差別。
台灣社會經過多午政爭、統獨、階級紛爭,造成集體心理社會動盪不安,民眾開始趨向社會鏈條的中間力量,從宗教中尋找平衡點。
而專精人類學的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則觀察,台灣宗教現象混雜兩種力量,一邊仍是傳統求神明保佑功利性的動機,一端卻是對民間信仰過於功利、政經社會不安定的反動。
重視安定的城市中產階級興起,並熱心投入宗教,就是對整體政經大環境不安的回應。
據楊惠南研究,佛教肇始就是屬於中產階級的宗教,佛教教義滿足中產階級理性化的要求,再加上新起宗教團體以高品味、不邋遢、不講迷信的傳教方式,更符合城市中產階級的宗教需求。慈濟功德會、農禪寺等大型佛教團體成員,主要都以都會區的中產階級為主幹。
過去對民間宗教較冷淡的知識分子與年輕人,也趕搭這股尋聖潮流,並為宗教活動推波助瀾。宗教的神秘色彩正是那張吸引知識青年跳上宗教列車的火車票。
為廣納知識分子,佛教團體刻意引進神秘性濃厚的西藏密宗,各種超心理學、未來學、前世今生學說,都讓知識分子趨之若驚。強調靈異的宗教教派,也頗能打動知識分子與年輕人。在美國造成信仰旋風的基督教靈恩運動,以口說異語、能醫病驅邪、見證神蹟的玄祕色彩,在台灣校園、知識圈也開始盛行。
宗教生態發生變化
宗教新興運動對於台灣既有的宗教生態也產生排擠效應,佛教、一貫道的蓬勃發展,深入各級校園,都對以都市為主要發展區域的基督教、天主教產生莫大衝擊。
佛教信徒近年內從兩百萬人跳增為五百多萬人,一貫道合法一年多後,也號稱有百萬信徒,但是基督教徒始終維持在四十餘萬人,天主教甚至出現消退的現象,有些牧師、神父不禁茫然自問:「教會的顧客在哪裡?」
根據中研院院士李亦園研究,在政府撤退來台初期,西洋宗教發展非常迅速;但當民國五十四年台灣工業成長首次超過農業成長、社會漸次穩定後,西洋宗教成長就陷於停滯狀態,民間本土宗教反而漸漸復甦,其中,採取早年教會以慈善醫療拓展信徒面的佛教,更深深扎根民間社會。
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使得西洋宗教發展空間受限,而教會較都市化的性格,也趕不上台灣本土化的趨勢。
基督教最大教派長老教會徐信得牧師分析,本土化是台灣近幾年的大潮流,而基督教不夠本土,和社會大方向反向而行,無法吸引信徒加入。天主教神父陸達誠深一層觀察,佛教使用本土淺顯的語言,易懂易行,且入教不難,不必望彌撒、做禮拜,家庭教堂不分,對忙碌的現代人很方便。而在重視修行禪定的現代宗教現象中,西洋宗教不若本土宗教強調靈修方法,較難打進宗教市場。
更關鍵的是,這幾年佛教界出現一些有領袖魅力的領導人,各立門戶,引渡不同的信眾。基督教、天主教則因為本質使然,並不容許牧師、神父具個人魅力,基督教、天主教強調對上帝、天主絕對服從,相較之下,鼓勵個人自修成佛的佛教、一貫通,更契合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台灣社會。
宗教運動熱熱烈烈,當然並不是每個信徒都為苦探人生意義的聖杯,而踏上宗教這條路。
學者曾特別警醒,從六0年代社會流行的普惠堂、七0年代的一貫道、八0年代的恩主公,一直到現代的佛教密宗與朝山運動,台灣宗教始終沒有走出一條深刻的靈性道路,總是流於表面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宗教內省。這也就產生了人人拜佛拜神,但社會人心敗德的事例不減反增的矛盾現象。
宗教新興現象就好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是氣象蓬勃、一片美好的事實,潛藏在水下的十分之九卻更幽微難料。去年大安森林公園觀音像拆除爭議,曾引起不同宗教間的衝突;即使同一宗教,也因社會資源集中少數團體頻傳異聲,宗教新興也不免有宗教不平。
以「禪,生命的微笑」暢銷書市的作家鄭石岩歸納,任何信仰者到最後一定要變成覺者,並對所信仰的神負責。在興盛的表象之外,宗教必須啟發信徒內心世界,才能創造出信仰時代更深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