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user

簡單心理

2017-04-11

瀏覽數 158,250+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
 

文 | E+

前段時間,新聞報導了一名女士在泳池玩手機,渾然不知4歲兒子在身後溺亡,網上一片責罵聲。二月底天津大悅城幼童墜樓事件再次引發熱議。

因為父母的失責,導致子女去世的事件時有發生。新聞熱度會慢慢從視野中消失,但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傷痛卻仍會持久瀰漫於心中。今天我們暫且拋開歸責的問題,來談談人們心中的傷痛。

無論是子女、配偶還是父母,當身邊重要的人永遠離開我們時,那些留下的人們注定要遭遇一場重大的悲痛。

什麼是不健康的悲痛?

首先,健康的悲痛是「悲而不傷」。經歷喪親這種創傷性事件後,產生的悲痛是對於現實事件的反應性情緒,這是正常的。在哀傷中人們會看到愛、珍重與溫情,也正是這些情緒讓人成為「人」。

而且,這種哀傷是一種流動的情緒狀態,會有一定時間限制。它不會減損人的自尊,在一段時間後,人們可以逐漸回到正軌,繼續生活下去。

但不健康的悲痛則是凍結的,看不到盡頭的。人們不知道它會持續多久,且這種悲痛會嚴重損害自尊和身心健康。

與所有其他心理障礙一樣,在正常與異常的悲痛之間永遠不可能存在一道明確的界限。沒有一個完全客觀的手段可以衡量,這永遠是需要人們主觀評判的問題。

「念你成疾」,當時間成為毒藥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1

人們常說「時間能夠治癒一切」,但隨著時間流逝,嚴重的悲痛也許會變成一種心理疾病。

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就是指一種由親近的人去世引發的病理性哀傷反應。美國精神病協會對於PGD的診斷中,以下幾點是重要的標準:

持續悲痛:

在所愛的人去世的一年後,仍持續地感到極度的悲痛和哀傷。並且,哀痛感受和行為超越了社會文化規範下正常的範圍。

過度懷念:

不能接受所愛之人死亡的事實,會非常迴避談及喪失,對於逝者有持續的、大量的懷念。

情感失調:

麻木、冷漠,情感反應減弱。對於任何事物、活動都喪失興趣;或者對於喪失會產生爆發的憤怒,易被激起情緒。

嚴重的自責:

偏執的認為所愛之人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因為自己沒能早發現一些跡象,導致他人去世。

失去自我:

常有跟隨逝者(通常是重要的他人)一起去了的想法,懷疑自己生活的意義和角色使命。

為何偏偏走不出來?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2

面對重大喪失,人們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

否認 denial:認為發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這種防禦機制是人們遭遇突然喪失時的緩衝劑,防止被強烈的情緒淹沒。

憤怒 anger:反擊階段,人們會對他人的死亡產生憤怒:「為什麼要拋下我/離我而去?」,然而又因為自己的指責感到內疚,進而更加憤怒,並將憤怒轉化為攻擊親近的人、甚至陌生人。

討價還價 bargaining:試圖爭取時日,也可以稱作「與死神的交涉」,例如在親人去世之前祈禱「讓他過完這個年/這個生日/這個冬天再走吧。」

沮喪 depression:放棄做任何掙扎,強烈的無助、沮喪、痛苦,對人的哀悼,壓倒了一切希望、夢想和未來的計劃。覺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殺。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接受 acceptance:最終承認這個人已經去世的事實,並且把愛人去世這個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之有意義。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依照順序經歷全部5個階段,這只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或他人處境的手段。常人能在一段時間內達到最終接受的狀態。

而延長哀傷障礙患者往往在前4個階段中來回反覆,無法掙脫。他們留戀喪失,「我必須不斷悲傷,否則就會忘掉、背叛他,只要我不停的懷念,他就不會離去。」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3

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肯定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就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士經歷喪失後與自我和解的過程。主人公Lee因為在家中燒壁爐時的一個疏忽,讓自己的三個孩子葬於火海。

第二天在警察局錄完口供,卻發現自己連過失殺人的罪名也不用背,從審問室出來,Lee直接從警察腰裡搶過一把手槍就企圖自殺。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4

妻子無法原諒他,並與他離婚了。失去了父親和丈夫身份的Lee同時也失去了一切希望,從此行尸走肉般地活著。

他關閉了情感,沒有力氣再憤怒,就算聽到哥哥的死訊,也還是一如既往的麻木、絶望。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5

影片近末尾時,Lee對他的侄子說:“I can’t beat it.(我走不出來了)” 

這種「走不出」的境遇,像一個沼澤,困住人們的大腦。

研究者認為延長哀傷障礙患者,在懷念逝者時的腦部活動與常人不同,他們對過去的回憶只限於那些有逝者參與的,好像過往的生命中,一切與逝者無關的記憶都被清除掉了。

並且,他們在想像、計劃未來時有很大困難,他們認為「將來不會有任何好轉,他死後,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何他們會一直陷於過去,無法繼續生活。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6

如何幫助他人走出陰霾?

根據中國衛生部的數據,中國有一千多萬「失獨」家庭,且以每年7.6萬個的速度增加著。這只是失去子女的家庭數量,更何況還有一般喪親的情況。喪親這個話題看似小眾,但其實極為普遍。

由於喪親引起的沮喪情緒主要與過度懷念相關,因此抗抑鬱的藥物效果甚微。

通常,來自親朋好友的社會支持對於緩解哀傷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常常聽到的話卻是療效甚微的: 

「發生這種事情,大家都不想的。」

「振作點,他都去世這麼久了,你要停止自怨自艾。」

如果你身邊有沉浸於痛苦無法自拔的人,不要試圖強行把它們拉出悲痛。如果他們暫時無法接受幫助,那麼耐心地等待和陪伴,適當的共情和支持,是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

如果他們願意尋求幫助,那麼心理治療是很好的選擇。認知行為治療(CBT)被證明對於延長哀傷障礙的症狀緩解有顯著的效果。

通過重建認知,可以讓患者識別並接納他們的痛苦。這種方法也許顯得「理性」甚至「冷酷」,但如果諮詢師以一種關懷、安全的形式去使用,就可以有效阻止痛苦繼續延續。

影片《海邊的曼徹斯特》最後,Lee對侄子說:「我想找個有兩間臥室的房子,放個沙發床什麼的,等你來的時候用吧。」 

痛失孩子的他還是像以前那樣冷漠,但至少,他的生命中慢慢地開始有了一點點牽掛。

我必須不斷悲傷的懷念你,這樣才不會忘記你_img_7

逝去的人們已經無法回來,留下的人們仍要繼續生活。

專欄介紹:

中國最大的心理服務平台 — 簡單心理!這裡有最實用的心理學長知識内容,還有數百位中國頂尖的心理咨詢師提供你服務。

本文轉載自【簡單心理】微信公號:janelee1231

>>更多心理知識請至【簡單心理】官網微博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