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八小時的飛行航程,空間從濕冷擁塞的台北,轉成天寬地闊、一年只有熱和很熱兩季的馬來西亞檳城。就在這裡,七年前,一批台灣電子業者來到檳城破土建廠,打造另一片天空。現在,檳城擁有近兩百家台商,絕大多數為電子資訊業,檳城因而被稱為「馬來西亞的矽谷」
台商踏上檳城的腳步並不是最早,二十多年前,包括英代爾(Intel)、新力(Sony)等外商已陸續進駐,為檳城的電子工業基礎播種。相較於泰國、印尼電子業的零散分布,「檳城是最理想的地方。」主要生產電話機及計算機的英業達集團馬來西亞公司,總經理賴明彰明確指出。
而七年前,台灣正逢經濟上的大出超;股市狂飆、熱錢四溢、台幣猛升;卻也是社會上的大逆轉;工廠找不到勞工,企業眼光開始向海外搜尋。
來馬來西亞二十八年的旅馬台商協會總會長鍾錦富回憶,在一九八七年台商大批湧入之前,這裡的台商只有兩家人。現在全馬的台商會會員已達三百一十家,若加上沒入會的台商,大概有五、六百家的規模。
節省成本
而明碁電腦正為台商湧入大馬的典型實例。參與檳城廠建廠規畫的明碁財務長游克用記得,老闆曾經要他們編列下一年度的成本預算,編了好幾次,算出來都是虧本,最後老闆下了命令「那就算算到海外設廠的成本,看划不划得來」。
就這樣,明碁在一九八九年以五百六十萬美金,買下了檳城五萬兩千坪的廠地,生產彩色監視器及鍵盤,建立目前明碁最主要的生產基地。明碁在台灣桃園廠及檳城廠之間租用每年付固定費用的內線電話,只要把電話往桌上一擺,兩廠的人員就可以用電話溝通,開起越洋會議來,「感覺就像工廠在台東一樣。」明碁總經理李焜耀笑著說。
成本優勢是比較出來的,台灣的工廠找不到工人,「剛來這裡時徵作業員,人多得高矮胖瘦任你挑。」廣宇電子馬來西亞公司副總經理王步輝形容。一般初中程度的馬國作業員,月薪約四千五百到六千五百元新台幣,王步輝估算,以五百位員工的規模,若在台灣是收支打平,在馬國至少薪資支出就省下五百萬台幣。
馬國的基礎建設完備也為廠商節省不少成本,以明碁檳城廠而言,每天運出四百個貨櫃,需要吞吐量很大的港口,檳城海港設施容納量夠大,廠區到港口僅需半小時車程,廠區旁正在興建快速道路,完工後更可縮減到五分鐘。
「我們調查了泰國和馬來西亞,一個月後就決定在檳城設廠。」英業達總經理賴明彰解釋當時的決定是基於馬國政治穩定、講閩南語易於溝通,而且碼頭及電力設備充足,在東南亞僅次於新加坡,「早來馬來西亞,讓英業達賺了六年。」他估算。
基於初來時馬國零件工業仍不甚發達,英業達還邀請多家優秀的協力廠商共赴檳城,目前仍有五家協力廠在英業達的廠區內生產,而現在九七%的零組件,已可由馬國的協力廠或檳城的台商協力廠供應;在檳城設廠六年的大霸電子,去年十月在大陸上海開了新廠,但大霸董事長墨自治發現,客戶對馬來西亞廠的品質和交貨情況,比對大陸廠有信心得多,「這裡的成本可能是東南亞國家最高的,組品質也最好。」他指出。
在檳城廠累計投資已達八十億台幣的明碁電腦,九四年監視器產量為兩百萬台,鍵盤兩百六十萬台,其中監視器材料的九0%都可以在當地取得,當地採購比例比明碁桃園廠還高。拜外商製造廠雲集之便,運輸時間也省了下來,例如台灣的映像管必須向國外採買,檳城廠的映像管從吉隆坡送貨來,只要幾個小時的車程,至於英代爾的積體電路板,「用電話就可以叫貨了。」明碁總經理李焜耀語帶輕鬆。
不過台商眼中的馬國材料工業仍未臻成熟,生產電子線纜的廣宇電子副總王步輝舉例,當地仍無法供應鋼管材料,必須由台灣進口;此外例如採購塑膠材料,要先加入當地塑膠公會,若要向國外採買原料,則要先證明這是馬國所沒有的材料,「這樣一來,競爭力就減弱了。」他指出。
但就製造環境而言,低廉的成本搭配便利的運輸,愈來愈多的資訊電子業台商踏上檳城,迄今台商在馬國共投資六十億美金,次於日、美,居外資第三名。不久前華隆微電子宣布將在鄰近檳城的吉打州居林科學工業區,投資兩億美金興建晶片廠,使台商九四年的投資額達一百五十億台幣。
高級人才仍不足
面對企業製造基地外移的趨勢,明碁總經理李焜耀強調台商到海外「不是出走,而是放大」,運用兩地不同的資源,截長補短,達到放大財務槓桿的作用。
就資源剖析,馬來西亞雖有低廉的勞力,卻缺乏優秀的人才。台商自嘲台灣現在憂心高學歷者高失業率的問題,在馬國就沒有這種煩惱,「因為根本很少有高學歷的人才」。馬國只有八所大學,且入學名額中有七0%是馬來人的保障名額,造成大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找尋人才更加不易。
英業達檳城廠生產的電話機,雖然從設計到製造都由檳城廠負責,卻仍滯留在較低階的產品層次,總經理賴明彰不諱言馬國政府一直鼓勵外商在馬國做研發,「但人才不夠是很現實的問題」。
技術優勢台灣就強過馬來西亞,「離開台灣,才知道台灣的好與不好。」李焜耀直言。他環顧檳城廠的倉庫,這個占地一千四百坪、四個月就完工的倉庫,「在台灣只能是個夢想」,但還是有很多東西離不開台灣:技術人才、行銷知識、產品研發、應變能力……。明碁每年在台灣以營業額二%到三%的經費投入研發,就因為這是台灣最強的根基,「台灣一定要發揮台灣所能做的。」他指出。
台灣的優勢條件無法移植到馬來西亞,但台商作風已在當地顯影。走在播放著台灣歌手張信哲、陳明真歌曲的廠房內,英業達總經理賴明彰回憶初來時,很多馬來西亞或外商協力廠不習慣和英業達合作,「因為我們什麼都是Urgent(急件)」。過去馬來西亞的公司幾乎沒有庫存,都是等接了訂單後,才去買材料生產,台商「做生意像在拚生死」的衝勁,「提高了他們的競爭力」。英業達要求零件廠「just in time」(每天供貨),很多零件廠原先推說做不到,後來也逐漸達到標準。
而近幾年,馬來西亞的人力優勢受到外資湧至的影響,開始供不應求,馬來西亞有一千九百萬人口,其中七百七十萬人屬於勞動人口,目前七百三十萬人已投入工作,接近全面就業,但仍無法因應市場需求,現在已開始引進孟加拉、印尼等地的外勞。至今還未引進外勞的英業達總經理賴明彰觀察,這兩年都是原有的廠在擴充,少有新廠進駐,「因為沒地盤也沒員工,擴廠只是增加自動化程度」。
但大霸電子董事長墨自治認為,自動化非一蹴可及,當前的產能極限還是卡在人員短缺。馬國件業員的薪水近年來也跟著漲了約兩倍,促使台商加速提升生產力。
配套措施有助發展
除了製造因素,馬國也有其他吸引台商的因素,在資金環境上,馬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腳步走得比台灣更早,自由化程度也更高。一位台商分析,台灣的銀行存放款利差可達二.四%,馬國因為銀行競爭激烈,利差約百分之一點多,甚至可以談到一%以下;還有出口貨款(ECR,以出口貨品向銀行借貸),類似台灣的押匯,但利率約四%到五%,比台灣稍低。
「資金成本比台灣低,銀行系統也比台灣開放。」明碁總經理李焜耀舉例,在台灣公司借款要董事長蓋私章、個人作保,在馬國就免了這道手續。競爭激烈,連銀行態度都不同,「在台灣要自已去見銀行,這裡是銀行會主動來找你。」廣宇副總經理王步輝深有所感。
台灣頗遭詬病的行政效率,馬國「至少解決產業問題快得多。」一位台商指出,一件申請案只要主管的政府單位點頭,其他單位不會有什麼問題,換成在台灣,經濟部答應了,央行、海關都可能有異議,「比較起來,台灣算是不及格。」他搖頭感嘆。
從去年瑞士管理學院(IMD)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名單觀察,馬來西亞的競爭力首次凌駕台灣,位居十七名(台灣第十八名),顯示馬來西亞的潛力深厚。在總理馬哈迪「前瞻二0二0年」的口號下,馬國政府動作頻頻;前年開始廣設技術學院,預計要增設十幾所,以培養需求孔急的技術人才;加強英語教育,以強化對外界資訊的吸收能力;向留學海外的馬來人招手,希望藉由人才返鄉,加速提升技術力。
而針對人力短缺,馬國的對策是鼓功已婚婦女重返就業市場,措施則是鼓勵聘請印尼傭人代為照料家務,付給傭人的薪資可申請所得稅減免。明碁總經理李焜耀認為,台灣的就業市場也很需要已婚婦女投入,「但是台灣的鼓勵作法就不如馬來西亞這麼有彈性」。
馬國調整產業結構的腳步加上人工不足,「不再適合勞力密集的產業」。英業達總經埋賴明彰認為,半勞力密集產業較適合到此發展,未來只有高技術、大投資的行業會受馬國政府歡迎。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長拉非達,去年更明自告訴美國廠商:「假如你們要的是廉價勞工及低下科技,馬來西亞就不是你們要來的地方」。
站在馬國的轉型點上,許多台商思考下一個建廠的低成本去處,可能是大陸,也可能是中南美國家,「但是馬來西亞廠在國際間仍然有其定位點。」甫在上海開新廠的大霸董事長墨自治肯定,就像現在台灣逐漸走向日本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後馬國也會逐漸像台灣一樣走上自動化之路。
一地換過一地,為了尋找最好的製造基地,台商會不斷地轉戰世界各地,馬來西亞也許只是其中一站,最重要的答案,不是終點將落腳何處,而是強調「根留台灣」的台商,能否從每一次的停留耕耘中汲取養分,回歸根基?這才是企業能否長青繁盛的關鍵。
拚勁是台商的標誌
在一九八七年之前,馬來西互的外商都是日本、美國的大公司,幾乎沒有中小企業的外商。之後,台商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總公司,在台灣,來這裡設廠。
八七、八八年台商來時,台灣股市正熱,但那時馬國經濟很不景氣,有些台商愛在這裡絃耀,金錶、金戒指戴一堆,身上鈔票一大疊,我現在都勸他們不要太張揚。
在馬來西亞,檳城是最早有台商會組織的地方。頭幾年來的約台商,都要東碰西撞地去找資訊,台商不像日商那麼團結,日商可以找本地的日本使館,但台灣和馬國沒有邦交,只有代表處,人少力薄,又受到中共壓制,代表處很多地方無法發揮。和馬國部長、次長級的人溝通,都是由台商會出面。
尊重當地習慣
台商在這裡有些事要注意,例如馬來西亞信回教,所以要遵守戒酒戒豬肉的習俗;另外馬國承襲過去英國統治的制度,十三個州都由世襲的蘇丹統治,這是統治者的特權;馬國保護占多數的馬來人,上市公司三0%股份必須由馬來人持有,這些敏感問題盡量不要和馬來人談及。
台商規模雖不大,對馬國卻相當有貢獻。像英代爾有技衛,但馬國沒有對等的人力、財力和行銷能力,供這麼大的公司做技術轉移,反而是台商中小企業的技術較容易轉移生根,馬來人學了之後,可以用較少的資金和能力去做。
當年台灣剛來時,工廠還沒開張,外面已經乖乖地排了一堆人等著應徵,不像在台灣是老闆要去求工人,很多台商都說,在馬來西亞比較有當老闆的感覺。
現在的缺工是事畫,但還沒有台灣嚴重。而且馬國登記引進的外勞有一百二十萬人,沒登記的可能更多,最近也沒有新廠進來,工人短缺的情形應該會趨緩。
以後低層次的產業已經不可能被引進馬國,高科技行業也來得少,主要是有出口市場、不需要太多工人的行業,也就是介於高科技和低層次之間的都可以。
馬國的治安還算令人滿意,曾有幾家台商被勒索、恐嚇,馬國警察就在台商公司門口設巡邏箱,馬國政府也召集台商會討論,這在台灣大概比較少,有這些動作。
這裡的美商、日商都比台商來得早,日商較保守,美商多半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台商剛來時有的愛炫耀、也有失敗的例子,現在比較有共識,要建立形象。
和其他外商比,台商資金不算多,技術也不是最強,但是很拚,尤其是新來的台商,年輕,拚勁更強,我想,衝勁和拚勁就是台商唯一擁有的條件。
(林惠君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