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及少子化衝擊,傳統大學面臨時教學跟不上時代以及生源不足的窘境,全球各大學莫不極力思索新的校園模式,因此打造「未來教室」已成為大學突圍的重要課題。
以台灣來說,目前輔仁大學則打破校園和社會的界限,建置一個類「TED」沙龍講座的模式,除了網羅社會賢達精英成為師資,更也架構出學生向達人求教的機會。而高雄大學突破過去傳統大學上對下傳授式的「淺碟」教學模式,推出了一連串的「深碗課程」,不以考試或作業為評分標準,而是帶動學生對外參加競賽或專案計劃,深刻體驗課程……
彼得 ● 杜拉克在1997年接受Forbes雜誌訪談時提到,「30年後、今日的大學會變成廢墟」。而目前,距離預言,只剩最後的10年,即便大學未必出現全面性的毁滅,但轉型和升級早已箭在弦上。
政治大學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也在《經理人》雜誌專欄文章指出,過去20年的科技變化,知識增加的速度、學習工具及獲取知識的管道多元化,更不用說最近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在在挑戰傳統高等教育的運作方式、服務的內容及對象。
他在文章中進一步表示,現今的大學基本上是以「知識」為中心,組織及機構都是環繞「知識科目」如:物理、化學、經濟、社會、哲學、數學,以此建置來服務及支援老師的教學、研究,並治理教師的評鑑及升等。
然而,今天知識和學習的地景丕變,且速度快到過去的「體制運作」難以跟上,在體制內訓練出來的教師很難理解和因應,行政管理人員也對這些變化的回應捉襟見肘,「很多大學的確會因無法轉型而招不到學生,被時代淘汰。」溫肇東說。
正由於在未來,學習者的需求和構形已不同於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所建立起來的系統。據了解,全球具前瞻性的大學,都顛覆了既定的大學樣貌。
事實上,慶應大學1990年在湘南藤澤校區就創造跨領域、不分科系,入學成績只看日文、英文和數學。學生就在老師的指導下專注一個值得花四年去解決的問題,根據需要再去修習相關課程。
他們的研究以環境情報、互動媒體、組織治理和健康照護為主,很多國立大學教師也被此一創新學風吸引轉來任教,後來,M-Japan、U-Japan等一些前瞻性的「政策白皮書」都是由這所學校的教授群撰寫,MIT媒體實驗室的日本分部也設在此。
另外,和NASA合作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標榜「10.10.10」以十個星期研擬一個十年後影響十億人的創新,以專案形式做探索的學習,吸引全世界的年輕創意人才前來PK挑戰。另外:edX、Coursera、磨課師(MOOCs)等各種大量線上開放課程,已成為獲取知識的另類途徑。
目前頂尖大學中,史丹福的「2025計畫」率先打破傳統大學四年的框架,提出開放式環形大學,不再有校友的概念,學生一經錄取,就可終身在任意六年(可分次,每次12-18個月)有意識(purposed)到學校來學習。
反觀台灣,亦不乏具前瞻概念的學校,打破既有「教室」的框架,嚐試突破傳統的教育平台。
以輔仁大學來說,有感於世界快速創新,各領域界線模糊,連校園與社會間也難以區分,一如TED與Coursera等「社會大學」式的跨界交流平台,早已成為風靡全球另類教室。因此,輔大則將TED講座沙龍的模式引進,創造截然不同的教學平台。
其中,輔大民生學院,向外串聯台灣社會各界賢達人脈,成為沙龍師資。如健康養生達人陳月卿,擔任健康榮譽系主任;旅英服裝設計師古又文,任時尚榮譽系主任;知名珠寶設計師林曉同,擔任品味榮譽系主任與客座講師,透過一系列論壇活動,成為校園和社會,學生和達人間的連繫、交流平台。
據了解,講座還將邀請多位大師級人物,如著名作家詹宏志、品味達人葉怡蘭、國民主廚阿基師、家事達人楊賢英、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修禪定心有成的前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等,跨刀開講、共襄盛舉,而建築大師姚仁祿,奇想設計創辦人謝榮雅等也已在邀約之列,將量身打造多場主題對談沙龍。
事實上,這個輔大版的「TED」,一開始是緣自家政系1969年畢業的傑出校友王國媚捐助學校經費,想在母校進行截然不同的教學革命,整個計劃從提出到定案經歷八、九個月,在去年的七月終於定案,並與民生學院合作,舉辦名為「新浪潮運動」系列活動,透過論壇、沙龍的形式作為另類教室。
而這一活動,最後確定成立健康系、時尚系和品味系,以健康、時尚、品味為推動的三個方向,創建「學校沒有的系、學校修不到的體驗學分」。
輔大民生學院院長蔡淑梨說,新浪潮運動的意義重大,對民生學院而言,不僅讓師生有更多機會和業界及社會人士互動,可以迸發新的火花,學習更多知識;對學校而言,它能提升輔大知名度,「推動這樣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新浪潮運動,對輔大也是一個正面的影響。」
不僅如此,新浪潮運動,還將推動生活大師群創客工作坊。亦即遴選民生學院校園創業的優秀團隊,媒合新浪潮沙龍中健康系時尚系品味系的華麗生活產業大師群進行指導,減少摸索,降低學習曲線。
蔡淑梨表示,民生學院的創新育成創業型態多是與民眾生活價值息息相關的生活內容產業,市場上並不缺好的創意構想或技術資金,真正欠缺的是對生活型態與文化脈絡的深刻洞察,以及重新定義與設計生活的能力開發。
因此透過新浪潮運動中的師資,協助介紹適當業師人脈或直接參與輔導啟發新創團隊將人脈與實務知識串聯回流入學校,同時,業師與教授的跨界交流也更能共創共學,激盪創新。
而相對於傳統大學的「淺碟」學習,國立高雄大學今年起推出「深碗課程」,以教育部核給高大「教學卓越計畫」加碼的3000萬元,規畫翻轉傳統教學模式的「未來教室」,鼓勵學生提案、問題導向式學習的課程。
高雄大學說,深碗課程主要鼓勵老師以問題導向規畫課程,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評量方式也不採傳統的紙筆測驗,而是以學生參加競賽、發表會或開發設計的作品為考核標準。
目前先由老師在現有課程或增加一學分討論、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討論,從關心在地社區、產業等區域議題出發,參加國內外大型競賽,如設計App、國際物理辯論錦標賽等。
另外,高雄大學還把圖資大樓2樓規畫百坪「創客空間」,提供不同系所學生腦力激盪,創新、發明、自己製造、雲端創業,將靈感創意付諸實踐,成為媒合廠商產學合作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