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重尋科學閱讀樂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4-12-15

瀏覽數 14,400+

重尋科學閱讀樂
 

本文出自 1995 / 1月號雜誌 新媒體時代的顛覆人

六年前,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和拿了本英文書,找上他在出版界的朋友:「這是一本很有趣的科學書,我們何不把它翻譯出版?」

這本「很有趣」的書,在一九九一年果真有了中文譯本--「混沌」,同時還有其他數種結合科學與人文的譯作,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以「全方位思考系列」發行。雖然銷售量至今仍比不上漫畫「腦筋急轉彎」,但是,這一套書幾乎全數打進當年金石堂暢銷新書百名排行榜,跌破不少出版人的眼鏡。

讀者在科學普及(以下簡稱「科普」)類書中也有新發現。一位自高二起便不碰理化的女性上班族驚訝地說:「科學原來也可以這樣念!」在她的觀念裡,關於科學的書就是複雜難解的方程式,哪有像小說般「好看」的可能。

其他不像教科書一樣枯燥的科普書,尚有藝文印書館的「科學新知」系列(包括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及時報出版公司的「NEXT」系列部分書籍。曾發行青少年科學讀物的牛頓出版公司,也於一九九二年起重入科普書籍出版行列,開發「科學與人」及「科學與生活」系列,科學出版市場生機蓬勃。

有趣得想摔一跤

其實,科普書在台灣早有人做。一九六九年中文雜誌「科學月刊」在美國創刊,成為推廣科學文化的先知。中研院總管理處處長李國偉指稱,「絕對不能否定前人的努力」,他在服兵役前就到科學月刊幫忙,現在則擔任天下文化「全方位思考系列」叢書的策畫人之一。

科學月刊自第一年起,即連載「雙螺旋鍊」--一部由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華生執筆,詳述他發現去氧核糖核酸(DNA)精彩過程的作品。這本書後來由今日世界出版社發行,是早期科普代表作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主任張譽騰記得,當時幾乎人手一冊,「相信有很多人因此去念生物」,他笑著說。

除了科學月刊和今日世界出版社,徐氏基金會出版部、光復書局、牛頓、銀禾及世茂等出版社,也都曾為傳播科學新知盡一份心,相繼出版介紹科學知識應用的大眾科學叢書(popular science)。

這些科普書不只被歸類在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還有少數書籍分布在哲學、社會學、傳記甚至未來學等圖書類別之中。廣義而言,伊芙居禮的「居禮夫人傳」及愛因斯坦的「人類存在的目的」,亦可概括在科普書籍範疇之內。如果以新角度檢視,許多科普書將科學與人文、哲學及宇宙等議題結合,當年拿著「混沌」找出版社的林和,稱其為「科學文化」(science culture)類書籍。

林和深感科學也是一種美學,那種發現知識的喜悅心情,如果現代人不曾享受,實在太可惜。「有些科學新聞好玩透頂,有趣到令人想摔一跌,比政治版頭條還精彩!」林和生動地比喻。「雖然我們不是海頓或貝多芬,一樣可以欣賞美妙的古典音樂呀!」他擔心科學知識只由占用社會資源極多的科學家壟斷,卻吝惜和社會大眾一起分享科學之美。

身為專業科學工作者的林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念書的最後一年,還曾經打算改行拍電影。遊走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他對科學的弔詭有所體察:科學一方面和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又可完全獨立在生活之外,自成單一知識實體。科普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科學與生活之間搭起橋梁,消除科學的弔詭。

樂趣勝於價值

他以為科普不能永遠只停留在機械化的知識層面,「我們需要科學文化。」林和強調,科學純粹的知性之美,才是科學文化的發揮重點,「而不是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或科技政策等後設性研究。」

當然,科學文化的推動,不可能由一個人完成。新形態科普書的風起雲湧,背後有著一群具共識的人。這些人的觀點,可以在物理界先驅身上找到共鳴。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曾經在「你管別人怎麼想」一書中寫道:「科學的另一項價值是一種知性的樂趣。」他本人在實際研究科學中得到這種樂趣,有些人則在閱讀和思考科學問題中得到。這些樂趣純屬個人,對社會整體不一定有價值,但是費曼覺得:社會應該讓人們有點樂趣。

地質學家許靖華在地中海進行研究工作時,於鑽探船艙中寫下科普作品「古海荒漠」,他自述寫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將那種大夢初覺的感受傳達給其他人」。如果讀者能分享他這份快樂,就可算是收獲。

欣賞一篇科學樂章,不只是科學家的專利。與人合譯「沙卡洛夫回憶錄」及「理性之夢」的台大化學系教授牟中原,曾在某個深夜接到一名女性讀者電話,「責問」他這麼好看的書為什麼不多出幾本。任職於飛碟唱片公司的楊素玲,當初基於對書名的好奇而郵購「別鬧了,費曼先生」,「沒想到這麼好玩!」她急忙再去找類似書籍來讀。

當然,也有不少讀者坦言看不懂某些科學文化類書籍。的確,有些書難度較高,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讀者仍需一看再看才能懂。牛頓出版公司總經理劉君祖,形容科學文化書籍內容相當「高檔」,難以引起大群讀者狂熱,立即回收成本不太可能,要看長期的耐久競爭力。發行大眾科學書籍十來年的牛頓,銷路最佳的一本書,卻是財經類的「改造企業」,即是明證。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追根究柢,一本科學文化類書籍成功與否,「在於出版者是否真正考慮讀者的需求。」物理碩士、天下文化副主編吳程遠強調。他認為一本內容扎實的好書,自然會吸引讀者,「千萬別低估讀者的程度。」他說。

享受科學

熱心科普教育的的牟中原也有類似觀察:一本產品力薄弱的科普書,有再強的行銷力也是枉費工夫。他清楚了解國內高中分科過早、缺乏大學通識教育,想要吸引文法商學生閱讀科學文化書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他參與策畫科普書籍的目的,就是要讓從前不讀的人也來讀。

無論如何,已經有一群非科學家發現「閱讀科學」的樂趣,就像看一齣戲、聽一首歌、念一首詩,那是和死背理化公式截然不同的經驗。他們不一定會做實驗,但是卻會享受科學--這不正是科學普及的目的?

小書帶動科普熱

一九八二年冬,以研究黑洞著稱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興起了寫本通俗讀物介紹宇宙起始的念頭。他的確具有傳播科學佑識的使命感,不過,霍金坦承:「我也想靠這本書賺些錢。」

但是,專講黑洞、大霹靂及宇宙學的書吸引大眾,並不容易、罹患連動神經元症的霍金費力寫成的初稿,編輯擔心過於專業,雙方你來我往,終於達成共識:「多一個數學方程式,銷售量就少一半。」

一切辛苦得到代價:一九八八年春,霍金的「時間簡史」在美國問世,立即造成搶購風潮,蟬聯暢銷書排行榜上百週。霍金希望販找走卒也買「時間簡史」的願望,圓滿達成。

不過,這本只提及一個方程式--E=mc2的科普書,西方讀者的反應相當兩極化。有人認為「時間簡史」探索宇宙奧秘,好看得應該加長兩倍,一名中學生則指稱該書極易了解。另一方面,不只一位物理學家質疑霍金的理論;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宣稱不懂「時間簡史」,進而懷疑一般大眾亦是如此;霍金的助理甚至覺得,將如此高深的理論轉化成大眾語言,有損學者專家地位。

最普遍的情形是,很多人知道或購買這本,但從來不讀。

打破慣性思考

當「時間簡史」中文版於一九八九年在台發行時,類似現象再度發生。雖然它並不如英文版一上市即暢銷,稱其為台灣近年來第一本具「話題性」的科普書則不為過。初期它在物理學界口碑甚佳,接著是由老師告訴學生,大眾傳播媒體亦陸續介紹。歷經一年,終於上了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至今銷售量近三萬本。

根據經銷「時間簡史」的農學社觀察;許多消費者趁著流行衝動購買,真正看完的人有多少,不得而知。一位物理學者甚至戲稱,該書暢銷的主因,是作者奇特的封面造型。此外,不少「文化人」覺得書架上總得有這本書,聊起時尚話題才不至太心虛。

一位編輯便衝著書評而購買「時間簡史」,但是嘗試閱讀數次,最後還是放了下來,「老是超越不了第一章」,她無奈地說。生澀僵硬的譯文,讓她看不下去,她也不諱言從前物理學得「很爛」,增加自己理解該書的困難度。

倒不只有學理工的人才能從「時間簡史」獲得樂趣。習法律的何鈺燦偶然借閱「時間簡史」,竟是讀得津津有味,還將該書介紹給朋友。她認為,「時間簡史」內容涵蓋科學、哲學、甚至宗教,打破她許多慣性思考的模式,令她讀來非常「好玩」。

的確,一本科普書若能感動某些非科學家,就算成功。身為忙碌科學研究者的霍金,願意抽空寫作通俗科普讀物,並沒有義務取悅同行。實際的銷售數字證明:多數人肯定霍金的努力。不論看得懂不懂,人人手上要有一本,「時間簡史」已經成為跨越八0與九0年代的智慧象徵。

(馬萱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