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省府的大門,不論是「四百年第一戰」或「五千年第一戰」,台灣省長選舉,從此擂起戰鼓,也在此鳴金收兵。
四百七十萬選票為後盾,宋楚瑜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民意最豐厚的行政首長,依據「省縣自治法」組成的「小內閣」,將立足中台灣,睥睨全省。
這一戰,也給了台中市一個機會。
大選結果,執政黨在中央威權所在地的台北市,以極大差距「淪陷」於最大反對黨民進黨手中,當北台灣淡水河流域、蘭陽溪(北市、北縣、宜蘭),南台灣濁水溪以南(南縣、高縣)都成為反對黨勢力茁壯區域,中台灣反成為執政黨能完全掌控的行政區域。
與中興新村近在咫尺,居中部都會核心的台中市,正期待選後能像中港路上高拔的摩天大樓般,在台灣版圖上,翻騰躍升。
從競選總部在台中成立,第一場公辦政見會從台中開跑,到大選前夕在台中大會師,宋楚瑜便誓言將從陸、海、空全方位建設大台中,而開出幾張千億支票;台中國際機場、擴建台中港成為亞太航運中心、台中市鐵路地下化、捷運、中部都會快速道路……,為台中市勾勒出一幅閃亮前景。
頭尾兩重空其腹?
不過在此之前,台中並未特別受到執政黨的青睞。
長期以來,高雄人艾嘆「站尾包衰」,中央獨厚台北而引爆一場場「南北戰爭」;相較於高雄市,全省第一大城台中市,更有「頭尾兩重空其腹」的不平之鳴。
台中市政府計畫室主任吳松林打比方,中華民國在台灣有二十三個小孩,台北、高雄都呈三、四十歲,長大成人,台中只有十九歲,還被歸在小孩階段。
因此,台北市每年一千兩百億台幣的預算,是高雄市的兩倍,而台中市卻只有高雄的三分之一;近年台中力爭成為直轄市,也遲遲未能如願。
長期觀察省府與省議會的逢甲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梓分析,國民黨遷台五十年來,為鞏固權威統治,解決中央與台灣省在行政版圖與政治體制重疊的困擾,便有計畫地逐步削弱省的地位;將省會疏散到中興新村,遠離中央權力核心;抽離精華區,升格北高兩市;箝制人事、財政權,未賦予省法定地位。
台中在執政黨的政治版圖上,向來籍籍無名。細數台中市政壇人物,從沒有一任市長或議長,曾經擔任省府委員、廳處長或中央級政務官。其中的例外是民國七十八年時,前市長張子源曾被安排至國營會任副主委,以及八十三年卸任的市議長林仁德調任省府委員。
然而歷史逆轉,國民黨提名候選人當選台灣第一任民選省長,卻失掉北市寶座,「國民黨會因此考慮鞏固台灣省,象徵性提高中部的地位。」鄭梓認為,過去長期過度集中台北的政治資源,可能因省長選舉而移轉。
其中,今年七月通過的「省縣自治法」,大幅提升省長職權,將決定台中命運。
爭取連任成功的民進黨籍省議員張溫鷹在公辦政見會上,苦口婆心地分析:新的「省縣自治法」規定,未來除人事、主計、警務、政風四位主管外,其餘副省長一人及四十位一級廳處長省營事業主管,都與省長同進退,大幅擺脫過去行政院「第一派出所」的角色。
「未來省府的主權是獨立的,受法律保護,省議會更有省法規的制定權,到時必然會有葉爾欽效應,台中的地位也會產生變化。」儘管道樣的政見,民眾聽來層次過高,她依然不忘教育市民:台中有了良好的契機。
必然加速發展
過去台中作為省府大門,官員僅僅是過門而不入,許多台中市民代都不滿,台中並未因地理上接近省府而受惠。
例如清泉崗機場改成軍、民兩用國際機場,地方爭取十多年,最近才因選舉而略聞「可研究」的聲音。而省府遷往台中市的計畫,多年來要求聲浪迭起,台中市也預留水楠機場百餘公頃土地為省都做準備,然而最終省府各廳處依然四散於台北、台中、霧峰與中興新村。省屬行庫除彰化銀行總行設在台中,其餘都在台北,營業稅反成了北市的稅收。
張溫鷹擔任省議員五年的經驗是:每到週末中興新村就變成空城,有事找省府官員遍尋不著。「省府官員都只是過客,他們對台中感情有距離,就連省主席多數時間也都在台北開會。」她認為,省府不過是官員通往台北權力核心的跳板。
然而時移勢轉,以台北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將面臨挑戰。
入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曾在競選時點白:未來要課中央和省府機關的地價稅和房屋稅,因此省府散在台北的單位如糧食局、住都局、物資局、勞保局、林務局、礦物局是否「遷回」中部,得重新評估;而省屬行庫總行遷到台中,要是競選期間台中市候選人的強烈呼聲。
人爭曾參選台中市長的國代林俊義認為,省長選後,台中加速發展將是必然趨勢,因為代表地方的聲音會獲得伸張。這些聲音,包括台中地方官僚與省長「咬耳根」的機會比其他縣市多。
當省府不再只是「台北的中興新村」,當宋楚瑜以最高民意首長架式入主中興新村,「未來省府勢必是全省樞紐,以台中為中心,輻射到各縣市。」獲台中市省議員最高票的華視記者盧秀燕堅信,台中未來必然是帶動全省的火車頭。
台中的確有這樣的條件成為全省輻輳中心。
當選戰熾烈,民進黨省長候選人陳定南不斷高擎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宜蘭經驗」,台中市長林柏榕也不甘示弱地亮出「台中經驗」;八十二年度台中市在人口總成長、家庭每戶經常性收入、汽車普及率、信用合作社存款、大專學生數、藝文活動出席人口……,在全省二十一縣市都排名第一。
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近的「國內遷徙調查報告」顯示,北高兩市人口均呈負成長,五個省轄市除台中市、基隆市以外,都是負值,台中市人口成長率則達二.七二%,居全省之冠。「移民台中」更是由市長林柏榕帶頭,向台北人喊出的口號。
「人民的腳步正訴說台中的優勢。」台中市國代廖文章,也是宋楚瑜競選總部文宣大將滔滔列舉台中市身為台灣省心臟的優越條件:氣候好、位置佳、腹地大……。
挑戰北高兩市
離了台北的濕冷局促,冬陽潑灑下的台中市,顯得金光霸氣。在國土綜合發展計畫上,台中市一直朝著「大台中生活共同圈」方向規畫,範圍除台中市,還包括台中縣衛星城鎮豐原、大里、梧棲以及鄰近縣份南投、彰化、苗栗等地。十一月經建會才出爐的「台中生活圈」發展策略,就把台中市定位為行政、工商、文化的多核心都市。
這樣的區域發展計畫,恰與宋楚瑜開出的選舉支票相應和。宋楚瑜選前提出的「二十一縣市建設藍圖」,以台中都會區道路系統為全省交通網的中心,並以清泉崗或彰濱工業區為國際機場場址,配合台中港的拓建及都會區道路交通網,與東西向快速道路及西濱公路,形成完整系統,建構亞太營運中心的遠景。
儘管熟知內情的地方人士了了分明,中部國際航空站、台中港作為兩岸直航港口、鐵路地下化、捷運、台中都會區快速道路系統,都是地方喧嚷多年,卻只聞樓梯響的規畫案,再被提出,只因選舉利多。
以審議通過、最可能實現的鐵路地下化為例,計畫室主任吳松林攤出工程計畫指出,全長十四公里,經費預估六百八十五億,工期長達十三年。初期規畫的藍(台中通往中興新村)、綠兩條經費二千億的捷運系統,遭行政院擱置。
至於中部國際航空站,以中正機場正闢建二期航站計畫、高雄小港機場也擴建中,中部國際機場短期內有否必要,似非地方所能置喙;而亞太營運中心,尚得面臨北高兩市的角逐。
宋楚瑜要在四年任期內,讓台中人見到成果,顯有跳票之虞。負責台中都市計畫的逢甲大學都計系主任高孟定便無奈:「百姓看政見的素質太差,台中缺乏專業團體出面一一檢證。」
然而台中人寧可相信,「未來的省長更能強烈地反映地方的憤怒。」
做為宋楚瑜競選幕僚,國代廖文章分析,在體制與行政區域未調整前,「未來權力的角力結果,行政院長功能必然會被省長均衡掉。」過去省府辦理自治事項違背法律,由中央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予以撤銷,變更,或廢止;未來,省議決事項若與中央牴觸,則由司法院解釋。因此他認為省長爭取中央配合的力量會更大,地方建設也會更有效率。
經歷過經濟暴發的台中市,挾著強大財力,更期待政治上的台中也能隨之躍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省政經中心。
展現國際都會格局
曾經,升格為直轄市是台中市民意代表卯力奮戰的目標,然而隨著省長選舉,台中從台灣省分割出來的機會也相對渺茫。畢竟,有了實權的省府,絕不容許最富庶的心臟地帶再被瓜分,況且升格與否還得經由省議會同意。
拉近與省府距離,使省府影響力真正落實在台中,反成台中更上層樓的契機。
今年八月,台中火車站附近的干城營區,在公開國際競圖後,由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以「雙龍廣場」奪得規畫設計權;接著位於副都市中心的「台中市新市政中心」也將展開國際競圖擂台。接連幾樁國際競圖的開發案,台中已逐漸向國際都會的格局邁進。而吳松林表示,未來象徵台中市三大地標:干城商業區、台糖購物中心、新市政中心等百億的建設;仍得省府與中央補助款的投注。
中部國際機場、亞太營運中心……,台中市成為國際都會似乎指日可待,然而要走出與北、高兩市不同經驗,真正成為台省的政經中心,未來省長角色是落實地方自治的一方之霸,還是邁進中央的踏腳石,仍是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