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鬆綁教育

牟中原
user

牟中原

1994-11-15

瀏覽數 10,050+

鬆綁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最近這幾年在大學教課時,常常感覺到學生更安靜了。愈來愈少學生提問題,這種狀況似乎各系都如此。大學裡缺少熱烈學術討論的風氣的確使人憂心。

前幾天到屏東參加一次國民小學教育的研討會,注意到小學老師、校長的討論頗為謹慎。發言者常指明為事先安排,給人一種井然有序之感,卻缺少活力。

從初等到高等教育,都使我感到缺乏「創造力」的培養。從眾、合群、劃一,是台灣教育的特質。

這當然並不令人驚訝。四十多年來,我們逐步地統一教材、課程、師資。實施一種中央集權的教育,怎麼種,就怎麼收。

加上聯考制度的配合,使得「劃一性」在菁英學出身上更加強調了。今天,台灣大學大學生中,北一女、建中二校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台大電機系中,建中校友占一半。想想,未來我們國家領導分子可能來自完全相同的教育背景,這叫近親繁殖,是生物危機。

危機將來自來未來國際化、多元化的世紀。就如同單一品種生物不易承受外敵入侵,環境變遷。劃一教育造成的均質性恐難以回應多元的挑戰。

另一方面,劃一教育也對地方教育文化有不好的影響。學生不能認識鄉土,教育與生活脫節。鄉土、生活都不是劃一的。

因此,目前我們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是如何使教育鬆綁,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教育管制。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留下「創造力」的空間

由於教育管制形成已久,教育當局常常習於站在學校的立場看教育,而不是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忘了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譬如,教育局為了解決學校缺額問題,可設計出不便民的分發登記制度。補助地方學校美好的硬體設備,卻無力解決學校人力問題。學校(尤其是小學)常被視為政府行政單位,而去負擔過多非教育的任務,如「復興中華文化」、「反煙毒」、「租稅教導」、「各項選務」、「防災宣傳」、「區運停課」等,影響教學。

站在學生受教的立場,鬆綁是要保留教師與學生間較大的教育空間,「創造力」、「理解」等高層次目標才能孕育。我們無法想像在一個緊綁的系統中去創造什麼,恐怕只會造成更多的衝突。

「教育鬆綁」並非指完全放任,學生無法在完全自由中自己想出「阿基米德原理」。同樣地,他們也無法在放任中學得道德、價值。

真正的學習需要師生互動的空間,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是我們卻常忘了。我們弄出如此繁重的課業,輔之以體罰。學生整天忙得不得了,結果是有了分數而忘了教育。

必須承認,管制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因素造成,也就是說,無法在一兩年就能完全改觀。「管制」往往是人們自己要來的,教育出了一點問題就可看到輿論要官員出來管一管,要有一個「萬能政府」,結果往往是「不能」卻「要管」的局面。

台灣民間經濟發展四十年,人們大約已都認識到政府要少管制經濟,也學會不要求政府管,但在教育發展上,卻似乎還沒到這水準。如以同理推之,人們應該先努力學著自己教育、教育自已,讓教育成為大家自己的事,到時,政府要管制教育也管不成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