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亞洲技術力無後勁

張麗容
user

張麗容

1994-11-15

瀏覽數 12,200+

亞洲技術力無後勁
 

本文出自 1994 / 12月號雜誌 第102期遠見雜誌

有一個危機正逐步侵蝕亞洲的國際競爭力。

跨入九0年代中期,亞洲無法再憑勞力密集享盡優勢,產業必須升級,而升級的前提來自不虞匱乏的技術人員(skilled worker)。遺憾的是,亞洲準備功夫欠佳,技術人員不足,已經成為往前衝刺的絆腳石。

所謂技術人員,是一群不拘學歷、身懷一技的中層勞工,他們遍布生產線上及研究單位,掌握生產力,並且創造亞洲技術競爭力。

在台灣,你可以看到捷運工地旁,泰勞賣力的身影;沙巴的雨林中,揮汗伐木的多是鄰國菲律賓工人。一旦各國解除法令障礙,三十億人口的亞洲,基層勞工的互通有無不成問題。

只是,基層勞工能給亞洲的,只有勞動力;中層技術人員才是國家經濟引擎的發動機。

然而,亞洲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卻早已趕不上經濟需求。

基層勞力供給失衡的台灣,根據全國工總調查,近六成廠商亟需專技人才;大陸電腦業一年成長三五%,資訊系畢業生的增加量(一五~二0%)總是不敷所需;小而美的新加坡,九一年底至九三年初,透過經濟發展局(EDB)的安排,引進三千三百名專業人士;民營銀行開放後,印尼對商業人才需求孔急,政府官員預測,到下一世紀初,總共需要四十萬名會計師。

這些訊息透露出亞洲的脫胎換骨,也顯示了未來人力的隱憂。

徒有勞工,不足成事

今年瑞士管理學院(IMD)國家競爭力報告指出,儼然明日之星的泰國、馬來西亞(馬國凌駕台灣,泰國超前韓國),所面臨的人才匱乏問題將更明顯。

近年來,只升不降的工資,削弱勞力密集產業的競爭優勢,何況全球經濟環境變化迅速,一定有比亞洲勞工更便宜的地區,對汲汲追趕四小龍的泰、馬來說,工業升級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工業轉型需要人才,徒有基層勞工不足以成事。

「泰國整天抱著技術移轉美夢,以為只要雇用外籍顧問便萬事OK。」曼谷的一位外交官語帶譏諷。

只想撿現成的用,天下卻無白吃的午餐。在泰國最先進的鋼鐵廠裡,一部新式儀器被迫停擺七天,只因二位歐洲技術員要休假一星期,全工廠上上下下,沒有其他人會用那部洋玩意。

這也難怪。泰國的八成勞工只受過小學教育,在九0年,科技人才僅占總勞動人口的二.九%,而平均每一萬泰人中,工程師不到二個,注重教育的韓國則有一百二十二個。

另一隻亞洲新興的「小虎」馬來西亞;近年來外資成長驚人,一年需要一萬個工程師技人就業市場,國內大學卻只能提供五千七百個,總理馬哈迪不由得對馬國積弱不振的技術基礎十分憂心,著急地呼籲國人認真向學。

技術人才缺乏,後遺症無窮,首當其衝的企業就為找人傷透腦筋。

整版的分類廣告擠滿了徵才啟事,3M泰國分公司的負責人貝都(Thomas Beddow)無奈地說,在泰國,徵才是一場激烈的搶人競賽。香港一家出版社也深諳箇中滋味。二個月前,一位美術編輯辭職,為了補缺,投下八千美元的招募成本(此職位的一半年薪),卻僅僅收到五封履歷表,「實在很苦惱。」出版社老闆不知如何是好。

供不應求的稀有性讓應徵者恃才而驕,漫天要「薪」、跳槽成風的弊病紛紛出籠。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雇用技術人員的代價節節升高,泰國新進u程師的起薪近來上漲二倍,若想光靠薪水留住人才,會被譏為不懂行情。製造商韓斯力花了四個月才找到一名具工程技術背景的業務員,該員報到上班時,韓斯力上前握手致意,業務員卻抬頭問:「車子呢?」

事求人,就算公司殷勤相待,仍留不住跳槽者的腳步。大陸電腦業龍頭四通集團,前年雇了二十六個博士,現在只剩一名仍安居其位。

更糟的現象是,跳槽者不僅換公司,也經常換行業,投入就業市場的最初五年,一個工程師可以從紡織業跳到石油提煉廠。滾石不生苔,高流動率不僅無法累積專業知識,也中斷公司的技術傳承,對企業、對個人都不是件好事。

以教育治本

嘗盡缺工辛酸的企業,如何解決困境?

向外籍工程師招手,是一條捷徑。因為經濟蕭條而人才過剩的印度、菲律賓,是缺工補給站;價廉「人」美的印度軟體工程師是各國的最愛;往東尋找事業第二春的歐美經濟難民,也是企業的及時雨,雙方互取所需。

失業六個月的英國建築師馮尼,去年到達吉隆坡時,除了一個背包,身無長物,現在他得到馬來西亞頂尖建築師事務所的三年契約,協助設計智慧型辦公大樓。

乾望人才不可得,等不及的企業乾脆自己擔起教育責任。豐田汽車在大陸瀋陽車廠創立學校,開辦大規模的訓練課程;各部門經理必須定期替屬下上課,則是摩托羅拉(Motorola)馬來西亞分公司的作法。

泰國更把腦筋動到海外優秀泰人身上,希望科技人才能夠回歸祖國,為國效力。

然而,這些辦法只能治標。

在「國家的任務」(The Work of Nations)一書中,經濟學家羅勃瑞克(Robert B. Reich)為景氣衰微的美國把脈;真正影響美國競爭力的因素,不是經濟與企業,而是自已的人才。

以美國為鑑,亞洲的小龍小虎們,已了解不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看到鈔票,卻對國民知識與能力的落伍視若無睹。目前亞洲技術人員不夠用,已是警訊,要保住亞洲競爭力的根,針砭之道在教育。

目睹國內無人可用的窘況,泰國財政部長塔瑞(Tarrin)前陣子感慨萬千地表示:「廉價勞工的優勢不再,加上天然資源的枯竭,我們到底剩下些什麼?只有人力資源了。」

主導教改的塔瑞,極力鼓吹私人興學,政府也允諾提供上地與優惠貸款,並對興學者減稅。今年,教育部分到國家預算的最大一塊餅--二0%,二年後,義務教育將延長為九年,這是行動的證明。

泰國另外一項改革重點,是要扭轉重文法、輕理工的教育傳統。現階段,泰國七成的大學生都念文科,以便日後能進入公家機關服務。教育失衡的後果,使文科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找不到理工人才。

展望未來,亞洲新興工業國知道除了力氣要大,頭腦更要靈光。

在高附加價值生產的時代,廉價勞工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瑞克口中的「符號分析師」(symbolic analyst)--千百種善於解決問題的專業工作者,他們可能是律師、研發人員、軟體工程師、建築師……為社會貢獻新技術新能力,締創國家競爭優勢。

亞洲現代化藍圖需要這一群「符號分析師」來打造,亞洲的發展空間可以有多大,由他們決定。未來數年,除了外資、訂單,亞洲對人才的蓄積絕不能掉以輕心,眼前的好景要維持壯大,技術尖兵是亞洲的希望。

到那時,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口中的「亞洲時代」才真正來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