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有財斯有健康?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94-10-15

瀏覽數 14,750+

有財斯有健康?
 

本文出自 1994 / 11月號雜誌 大審弊案

一個日本媒體駐港特派員在一次聚會中,問香港同行怎麼看九七後的香港。香港仔想了想回答,生活品質恐怕會下降,但經濟生活上應該沒問題。坐在日本人旁邊的香港女助理聞言立即說:「那有什麼關係,只要有錢就好了。」

這位女助理的心聲,可說是「道不孤,必有鄰」。根據香港一項長達兩年半的本土研究發現,錢是香港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且更是精神健康最有力的支柱。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研究院的兩位高級講師趙球大、畢子良,為了挖掘香港華人認為的精神健康是怎麼一回事,用親訪、預測、大型問卷調查等階段,探究一般人的心理世界,包括對精神健康的定義、如何提高精神健康、對自已及其他港人精坤健康的評價等。

報告指出,繁忙的香港「經濟動物」,有六成受訪者平常壓根沒想過精神健康這回事;他們認為錢最重要(六0%),其次才是家庭和身體健康。而且「經濟狀況」,是東方之珠居住者認為與精神健康最精切相關的範疇,尤以有家眷的男士最為突出。研究者透露,受訪者對此的自述是--「若金錢不足或超額消費,會局限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滿足,從而令他們感到不快樂,甚至會有一連串的壞情緒。」

更進一步,一個人精神健康好不好,隨著他的教育程度、職業、收入而高高低低。因馬在香港社會,教育、職業、收入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經濟狀態。

「沒有錢,萬萬不能」

研究者將此項研究結果與西方廣泛研究結果比對,得到一個相映成趣的發現。他們指出,香港華人對精神健康的成因,大致分為「受社會歡迎」(例如有良好的思想、行為),以及「自立能力」(個人性格特質等)。這兩者與西方學者所做的研究結果一致,東西方在此總算有共同標準。

但是,在西方有一個學派,非常強調精神健康應涵蓋個人的創作能力,意指個人對生活的欣賞、高度成功的經驗和自發性等。而這「創作能力」的特質,是受訪的香港人所完全忽略的。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這項比較,似乎多少反映所謂的「東方性格」。香港城市理工的兩位講師同意,在香港中國人這個群體中,社會一般人所重視的意義,對精神健康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香港華人要「健康」的話,一方面必須求堅向教育、找到高尚的職業,賺更多金錢;另一方面,他們也想成為「受歡迎的人」,所以也得主動與他人溝通、友善、懂得照顧他人。研究者同時指出,事實上,這兩個面向,也正是目前大部分香港華人的價值立場。

若拿香港人普遍表現的社會性格與台灣人比較,這兩面性格似乎顯得突出很多;例如,香港的升學壓力、拜金、轉工、兼差風氣之盛,非台灣望塵能及;但轉個角度看,香港的慈善事業之發達、捐款往往能造熱潮,也不是台灣能與之比擬的。

但追根究柢,不論要使自己或別人身心健康,錢仍是最緊要的源頭;也難怪一個香港年輕人,受生活壓力及工作環境(待遇低、創作自由等於零)的驅使,離開他立志從事的電視劇編劇行列,投身商圈,他大歎:「錢不是萬能;可是沒有錢,你就萬萬不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