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偏鄉小校關門的宿命、被媒體喻為管家婆校長的陳清圳,前陣子悄悄關閉他每日不可或缺的臉書(facebook),因為感覺好像被臉書綁架,很怕自己活在別人所期待的世界。原以為他在虛擬世界的消失應會引起一些騷動,沒想到5000多名朋友、2000多名追隨者中,只有2人詢問他怎麼了?這麼大的落差讓他更加慶幸自己「從臉書回到生命本質,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
陳清圳是雲林縣華南小學、樟湖生態中小學的校長,每天來回在地圖少有標示的兩個學校間,每個月開車油費都是萬元起跳。因為篤信「社區拉拔學校、學校扶持社區」,他排除萬難帶著學生走出教室,攀登百岳、溯溪、腳踏車環島、訪談農夫、拍攝紀錄片…等,透過非典型的課程有感碰觸土地和社區,才能在少子化的招生困境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翻轉改造課程 從瀕臨廢校到特色小學
原來瀕臨廢校的華南小學,現在變成跨區就讀、人數倍增的特色小學,還獲得教育部十大經典學校的殊榮;因為辦學績效有目共睹,他的管區更擴大到樟湖生態中小學。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特殊優良教師、全國傑出生物教師等榮銜加持,媒體趨之若鶩的報導,說他是這幾年最受矚目的校長毫不為過。
因為覺得「學校有救災、防災、社會教育的功能」,陳清圳做的是非典型校長,除了翻轉印象中傳統的課程內容,輕旅行、共生田、背包客棧、小農市場、社區醫療…都奇蹟般地發生在偏僻的社區裡。他一直覺得老師要做的是建構鷹架,好把小朋友順利銜接到真實世界,即使地處偏鄉,如果小朋友渴望學習,對人產生豐厚情感,「我不認為這樣的小朋友會輸!」
然而,他對這些外人津津樂道的「功績」非常無感,因為「其實每天都在忙著解決問題,很痛苦。」但是當學生圍繞、搶抱他大聲喊著校長,當社區阿婆看到他就緊拉著手感謝之情溢於言表,那時他才感到真正快樂,儲備繼續前進的氣力。

即使充滿挫折無奈 仍朝正確方向不斷前行
眼見同是十大經典學校,卻因掌舵者陷在傳統思維無法突破,在少子化浪潮下遭到廢校命運,他實有無限感慨!曾有一位家長問他:「我把孩子從小一交給你,六年後,你會還給我什麼樣的小孩?」所以他是先有理想小六生的藍圖,才能拋開包袱進行大幅度的課程改造,因為這是解決生源不足問題的根本。
但是老師如果沒有生命厚度,只是教條式的對待,能把學生帶到哪裡去?陳清圳一直鍥而不捨尋找「用生命影響生命」、志同道合的熱情老師,但受到教育制度侷限,過程經常充滿挫折與無奈,明知這是一條艱辛的不歸路,他說:「成功就是就算學校沒有我,還是能有方向性地向前走,我會一直做,做到滿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