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年台灣出口整體表現欠佳,不過,醫療器材主要產品出口逆勢成長。工研院IEK初估,今年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可望首度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較去年成長8.5%。展望明年,受惠處於景氣調整階段,及全球每人醫療支出金額上升等因素,預計醫材明年第2季景氣將再往上攀高,年成長率預估來到7.2~8.5%,連續6年產值成長高於5%的水準。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近日發表IEK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預測結果,今年前三季醫材產值761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6%,初估全年產值可望突破1000億元,年成長8.5%。
工研院IEK指出,今年醫療器材主要產品出口動能持續強勁,包含隱形眼鏡出口日本、血糖監測產品出口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市場,加上全球高齡人口帶動行動輔具及身體彌補物的需求,及國內廠商逐漸轉往高階導管耗材與醫用敷料等高附加價值等產品,今年前三季醫療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成,其中診斷與監測業成長28.5%居冠。
不過,工研院生技醫藥與醫療器材研究部研究員蔡孟男表示,台灣醫材產值初估來到千億元,但相對全球的產值仍相對小,僅約1%。由於國內醫材業者多以代工為主,在部分發展成熟的產品,「避免後有追兵,」要擺脫中國大陸的低價競爭,因此,建議醫材業者未來對產品發展方向或銷售模式進行適當調整,選定高階產品高值化。
另外,出口產品過於集中也是一大挑戰。
蔡孟男指出,像隱形眼鏡出口約71%集中在日本,血糖監測產品出口約32%在美國、34%集中在歐洲,產品高度集中在成熟市場將容易受到特定政策影響,因此,「有鑑於新興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台灣廠商可積極布局。」
台灣醫療器材暨生技器材公會榮譽理事長郭義松也認為,國內醫材業者產品出口不外乎是美國、中國大陸與日本市場,不同產品集中在單一國家的比例過高。政府要發展南向政策是很好,但要有方法,如何去做須有配套措施,例如是讓國內醫材廠商到當地製造生產,或是出口到該地區?他舉例,高階醫材輸出到南向國家是非常有機會,像人口可以跟中國大陸抗衡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