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山:外有規範,內能調適
這個時代是個「競爭時代」,但在高度競爭的台灣社會中,卻缺乏「外在的規範」與「內在的調適」。目前台灣自由經濟的競爭市場已發展到高度成功的地步,民主政治這幾年也發展得很快,可能已經「過分地民主」了,比如有人要求校長要直選,在全世界是沒有的。
有運動,沒運動家
競爭一定要有規範,不是不擇手段的。在英國或美國,在長期民主政治陶冶和資本主義運作的情形下,都已形成一定規範,規範本身才是「主流」。我常講台灣有運動(sport),但很少運動家(sportsman),就是缺乏「贏要贏得光榮,輸了就要認輸」的公平競爭精神。
至於內在的調適,就是處在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不會把一時的挫折看成一生的失敗。中國傳統文化中,讀書人講「進則儒,退則道」,受經書、詩詞的薰陶,上台時是「進則儒」,進取的,下台後是「退則道」,恬退的。
這種不得意的時候有「退則道」的道家思想支持著,只存在過去農業社會中,如今處於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裡就「退不下來了」。尤其是學生時代必須面臨升學和趕學位的高度競爭,像最近的幾樁學生自殺事件,清華大學也有。自殺的都不是壞學生,反而是很上進、要強的;他們在同儕團體中往往初期是個成功者,小學成續拿第一,中學也考個三、五名內,到了大學甚至研究所才出毛病。
一路很順利過來的人反而禁不起一時的挫折,倒是那些自小挫折連連的人能夠生存下來。這也表示這一代的挫折容忍度不夠,或自殺或消沈。特別是中國社會缺乏宗教力量,不似在美國,碰到挫折了,可以找牧師或神父,宗教的信仰可以協助帶領他們度過很多難關。在中國社會,靠的是倫理關係,現在特別是要靠家庭的力量來維繫,一旦失去,或者比如說生活在一個不能溝通或溝通不良的家庭,則遇到挫折時候的危機就更嚴重了。
因此,講教育培養國民人才,除了保持既有勤勞、聰明、適應力高喲優點以外,就是要培養行事能夠遵守外在的規範,同時內心有調適的能力;如此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上「外可以安身、內可以立命」,也才能使國家對外可發展競爭、生存下去,在內可維持安定的環境。
至於如何培養,必須「因校施教」。以清華為例,做法有很多,我舉兩個比較重要的,一個是組織規程,即學校的憲法,另一個是要把大學弄得動起來。
清華在教育部歷次評鑑中都屬很好的,但它也有危機,早期師資難尋,一進來就留下來,沒有什麼淘汰,名額又一定,新人進不來。任何一個學校,尤其是重視實驗的學校,師資年紀大了,研究的產量就減少,學校難免老化。如何克服呢?
要先定個法,制定新聘、續聘、停聘制度,六十五歲以上一律退休,好的改為榮譽教授,可以產生新陳代謝;現在增加助理教授一級,及不同等級講座教授,聘請海外學有專精的人才到校任教,可以增強競爭、增加流動,讓學校年輕化,我想用Fresh是最恰當的形容詞。
學習失敗
另外一個是梅竹賽,已經三年沒有賽成,主要是清華交大兩校學生、體育老師先要談比賽規則,有一點談不攏就辦不成,或者競賽過程中發生罷賽,只要有一項罷賽,整個活動就垮了、辦不成了。今年就更可笑,雙方爭執用自己平常練習的球,竟因鬥氣而罷賽。
講這個故事說明了,任何競賽有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三個階段。比賽前,一定要懂得調和、顧全大局,真正的贏是要使比賽辦起來。辦不起來就是雙敗了。為什麼沒辦成?因為談判者後面有壓力,來自學生、教練,特別是體育老師的壓力,誰讓了誰就成了「全校罪人」;比賽時要求勝,當然沒有問題,但要遵守規範,遵守規範就不能把球隊中途帶走、不能打裁判;比賽完了以後,輸的要能服輸、接受失敗,尋求和諧。
這三個層次,就包含了我們所要培養的;人能夠接受外在競爭規範與挫折時的內心調適,這也就是運動家風範。
這對處於高度競爭的社會是種好的訓練,但必須要有好的老師來引導。因此,梅竹賽是我下年度要辦好的一件重要大事,希望學生透過梅竹賽,學到以上這三層。如果參賽輸了,全校都能學習接受挫折、容忍挫折,這樣的話,才不會一碰到挫折就跳樓,也不致到社會上遇到挫折就退縮或為非作歹。
總之,學校除灌輸學生知識以外,還應該協助如何讓他們能夠在競爭的社會裡不僅安身,還能立命,不但是成功的人,還是個快樂的人--不單是個人成功,而且是對社會有用的人;不單是外表成功,而且是內心快樂的人。
(楊孟瑜採訪整理)
章孝慈:具競爭意識,自主創意
教育是影響一個人思想活動和心靈活動的過程。透過思想活動、心靈活動的成熟圓融,能有比較適當的行為表現。在這個定義下,現代教育如何培養我們的國民呢?我們要承認:人與人競爭的本質不會變,因此,要養成現代國民的競爭意識,在觀念、能力上,要超過別的國家。在這種考量下,我們才能得到高水準的國民。
與社會需要結合
要如何達成造個目標呢?我認為大學教育在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方面,先要給學生很大的選擇性和彈性。尊重個體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我們最近接到教育部的公文,從下學期開始,各系必修課程由每個學校自已去訂。東吳將會做一個通盤的瞭解,開的課程必須和社會需要結合。大學教育不能和社會脫節,否則畢業生要花很長的時間融入社會。
舉個例子,有一門法律課叫「運動法律」,美國已有這項法律了,現在台灣有職棒、職業籃球,如果牽涉球員和球隊的契約關係、運動傷害的賠償、觀眾騷動造成的問題等,要如何處理?目前沒有人研究,但是將來社會上有這個需要。
經過開放課程、自我選擇之後,要有嚴格的標準、要給適當壓力,這是未來大學要走的方向。我國大學生的淘汰率不到一%,我很憂慮現在台灣大學生在學習程度上不如其他國家。競爭會造成壓力,但我始終認為在適當的壓力下會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我們當然也不希望壓力會傷害到學生心理所能負荷,所以有輔導觀察、協助同學。有時候壓力是一種困惑、憂慮,我們希望壓力是一種要求,不應該造成不能負荷的壓迫感。
以上所說的「選擇多、高標準」,也可以引用到中小學;只有在這個情況下,兼顧了同學的需要,也兼顧了標準的維持,才能與其他國家競爭。
另外,我一再強調大學教育要提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懷。我曾對理學院同學說:即使是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都要有人文關懷。你學物理,如果純粹只就物理方面來研究創新,那不成,你要把物理和社會、人結合在一起,否則不過是一個「匠」。
兼顧知性感性
如果欠缺人文精神,學法律的變成一個法律匠,學美術音樂的也不過是個匠而已。技術和藝術的差別,就在於人文關懷。要時時刻刻把他人和自己結合在一起,把每個學生和校園結合在一起,把校園和社會、國家、人類結合在一起,如此你的思考見解才會比較寬廣,對你所學的目標會比較明確。
東吳有一個「通識教育委員會」,人文課程會多作安排,是全校都要修的課,甚至安排中國文化藝術課程。目前,我們每月一次安排老師到故宮去聽演講,老師自願報名參加,每次的主題不一樣,都由故宮的專家來介紹中國文物。慢慢地,我們會擴大邀請同學參加。
傳統上,全人教育是德、智、體、華、美,我要談的全人教育是兼顧知性教育和感性教育,也就是知識的傳授、情感的成長(包括人格心理的成長)雙方面要兼顧。如果知識的成長在高標準的要求下,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人格情感不成熟,仍然發揮不了一個國民應該有的力量。
知識性成長,我們要求一定的標準,在專業訓練上,希望學生是非常充實的,沒有虛浮不踏實。感性方面,什麼是成熟?東吳有一句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我跟同學說,「天地之正氣」就是是非之心,養天地正氣就是要你明辨是非,從你生活上去觀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閱讀上去瞭解,要養成是非之心。什麼是完人?完人就是正常人。古今完人在做判斷思考時正常的那一點,我們要把握,就是言談舉止要恰如其分、要正常。
有了以上這些做法,至於教育的成效如何,我們可以從接受教育的國民有沒有自主性、有沒有創意看出。我覺得國民的活潑、自主、創意很重要。以前在一個價值規範下,追求的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現在不行。現在要追求社會的進步,要求突破,要有相當強的自主性、創意、活潑,來帶動社會的進步。
我希望東吳的學生有自主性,不只行為活潑,還有觀念的活潑,有創意,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競爭條件。也許我這種說法太aggressive(積極進取),我必須說這是很實際的。
(楊孟瑜採訪,苗天蕙、馮克芸整理)
張光正: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
這幾年校園的民主化、自由化也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此一時刻,教育人員更應有強烈的責任感--我們站在自己崗位,如何教育好學生,而不是怪罪學生以前的學校沒教育好他,或者把學生推出去畢業就好了。
在自由化的當中,我們當然應該訓練學生自由地思考,但一味強調自由,而忘了、忽略了甚至刻意不去談責任感或倫理,我覺得這是大學教育最嚴重的失敗。
在學校裡,重要的是建立互信,校長、教授、學生、職員能互信,而不是動不動就用「二分法」,要分權,分派系。
比如說校園民主化,要有規範,並不是動輒票選就是校園民主化,但學校做校長、院長的也要能自省、不能獨裁,也要重視教授、學生的意見。
在遴選校長方面,我比較支持傾向歐美的方式,即有個遴選委員會,絕對要機密的,因為一旦公開就有人不來;也絕對不能用普選的方式,因為一普選就容易搞派系,一搞派系,當選校長後就不可能有魄力去做改革,而必須去顧他的「樁腳」,這樣的話,學校變成政治場所,就不可能去維持學術的獨立自主與校園的崇高純潔。
一流大學培養「全人格」
我常嚴肅地自問:「一流大學的定義是什麼?」假如學術水準是唯一的指標,是無法培養全人格的學生,有人說大學老師只要學問好就好,我不認同。我們必須有全人格的教育。
「全人格」的教育根本而言,就是要平衡,在大學裡要教導學生專業的知識,提升他們的學術水準,但絕不能失去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胸襟、遠見的培養,分析事情的能力,看事情不偏執,不自私、能反省,這是大學裡面最重要的。
中原是理工起家,為補足人文、藝術的素養,特別用共同科,譬如開「生死學」;藝術課程請歌仔戲、復興劇校、聯合管弦樂團、河南梆子豫劇來表演;也談性教育,輔導中心、訓導處、醫務室一同來做,從宗教、倫理、男女之間的感情與愛,然後才談到生理。
我認為開這些藝術課程,講究平衡教育,才能夠使學生胸襟更開闊,不會動不動就驟下結論、瞧不起別人。中國人說「君子有成人之美」,我覺得我們社會太缺乏這樣的君子,看不得別人好,不會去欣賞別人。懂得去欣賞別人,對他未來在做決策、人際關係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希望我們學生受人歡迎,而不是「科學怪人」或「藝術怪人」。
我常有機會接觸到企業領袖,他們都希望大學教育出來的人最重要是要有品德、責任感,其次才是專業知識才幹,當然兩者兼具最好,但他們要做選擇的時候,情願找專業知識差一點而有責任感、有道德良知的年輕人到他們公司,而不是智商最高成績最好但動不動就反、自私自利、對公司沒有忠誠度的人。
在「全人格」的教育理念下,我希望中原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有非常合群、樂觀、負責任、謙虛的態度,能不鄉愿地勇於表達自己且能尊重對方。
在我們教育裡面,強調師生要共同成長,老師因應環境的變遷,價值觀的改變,與學生一起成長,才能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但目前我們的大學教育走偏,很多人光作研究,而少去關心、瞭解學生,經師兼人師者太少。
在中原,我們很重視導師的工作,學生有困難、有困惑,要設法解決、協助。我多次公開宣布學生不能因經濟的問題而輟學,總有辦法去解決。我們沒有教官退出校園的政治問題,比如學生在校外出車禍,教官可以出面協助,我們是辦教育,而不是在搞政治。我們相信愛是教育理念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我們來談師生成長、平衡教育、師生倫理。
我們從創校到現在,教師、教官、學生都禁菸,即便是企經班,是外面經理來上課,也不准抽菸,連走廊也不准,有經理人因此戒菸了,我希望我們的老師都能以天下為己任,去影響周邊的人。
因此,我們選出優良教師,更選拔優良導師,由各學院自行決定選拔方式,選拔過程難免有瑕疵,我們正在改,但重要的是其用意在於表揚優良導師,立意是很嚴肅的。
去看看我們的活動中心、圖書賠的設備和活動,我們拚命在做,而學生也能以學校為榮,這就是互信。我相信只要有心,就可以辦得好,我同時更要呼籲全國公私立大學行政主管、校長及董事會,其正拿出道德勇氣來,要有平衡、全人格的教育,而不要走偏路,光以學術水準做為評定一、二流的指標;只要他重視平衡教育、學生的人格教育,就一定會把大學辦得好。
(楊孟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