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劉金標:不賺眼前利

林文玲
user

林文玲

1994-04-15

瀏覽數 11,500+

劉金標:不賺眼前利
 

本文出自 1994 / 5月號雜誌 第095期遠見雜誌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和其他同業一樣,在深圳設廠,利用廉價勞力拓展外銷;或是兩岸垂直分工,把勞力密集的部分,在大陸加工?

巨大和其他同業不同之處,是規模較大,像大象一樣,行動慢,我們自知體質如此,就不能做打代跑、眼前利的事。

我想,沒有一個貿易伙伴,可以忍受一個十二億人口的國家集中做外銷,現在歐市已經取消大陸自行車的關稅優惠,我常提醒同業,傾銷被制裁、抵制的問題,絕不是件好玩的事。

其次,從人性而言,今天台灣工人所不願從事的「三K」工作(勞累、骯髒、危險),過幾年,當大陸所得提高之後,一樣找不到工人做,到時候怎麼辦?

也許是因為巨大經營的是高價位市場,對未來的狀況,看得比較清楚。如果不是這樣,大概也和別人一樣,做出相同的決定。

巨大從成立以來,就走國際化路線,而非以同業競爭為滿足,也用國際觀來擬定策略。以前,巨大都以先進國家市場為主要考量,在歐洲、美、加、日本都設有公司,但從未把大陸市場納入版圖。

大陸經改之後,局勢改變很大,如果台灣企業還故步自封,不去嘗試,對跨國經營相當不利。換言之,把大陸畫入國際化版圖,企業才能進一步成長。

一個國際化公司,必須結合市場與當地資源,納入經營策略,選擇在長江三角洲投資,就是這樣的考量。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如果有人問我,到大陸設廠是不是不要台灣了?我的回答是,我再笨也不會這樣做。

靠系統解決問題

對大型企業而言,到大陸投資,是要延伸產品線,建立兩邊資源互相利用的體系,怎麼會切掉原來的基礎?如果我們讓台灣事業弱下去,大陸事業無法存活,反之,如果大陸失敗,台灣也會拖垮。

現在,台灣是巨大的總部,真正的大本營,研究發展、國際行銷和財務控制,還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都在台灣進行,大陸則要建立成一個內外銷各半的生產基地。

可能是因為巨大是輪業界最晚到大陸投資的企業,有機會看到一些前車之鑑,大多數都因人才問題而失敗。

我常說,企業沒有錢,可以借;但人才都不能借到。大企業走國際化,老闆不可能過去親自下場打球,也不能頻頻走馬換將,所以一定要培養理念相同的人,才能達到相當的水準。另外,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就好像一個人有正常的自律神經系統,在遭遇問題時,可以靠著系統解決問題。大企業投資,總是要花很長時間評估、建廠,如果不能把眼光放遠,和別人一起打游擊,怎麼打都不會贏。

(林文玲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