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財經法律組 畢/林怡萱
照片提供:林怡萱
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汪洋
大學就學期間的時間流逝速度,遠比想像中來得快。彷彿我才畢業於新北市立明德高中,轉眼間就升上了大學三年級。非常幸運地在學測推甄時就錄取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而後因為在更深入創作圈時,身邊的創作者有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便決定要轉而就讀法律系;同時在一年級下學期就轉系成功,也就成為所有意外的開端。
我是文化大學法律系財經法律組升三年級的林怡萱。在寒暑假期間,雖然不用像學期中那般照表操課,但也不能一到假期就把教科書擱置在旁邊。通常在法律系一個科目,除了學期初會買一本上課用的教科書以外,通常還會再準備一本考試用書與同科目但不同作者的教科書,更甚至有老師是直接用自己編纂的講義。那麼去建立思考(或解題)的脈絡架構,就會變成自己的回家功課了,否則很容易「只見樹不見林」,一旦在考試時遇到沒見過的題目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便抹煞了自己熬了許久的努力。
法律系直接對應到的專業考試便是司法官與律師考試,但也不全然是如此。法律其實在各領域中都有參與到,如果本身就有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再加上法律知識的融合後,也可以在傳統的路外,開闢出一條通往桃花源的秘徑。
人生中的第一份履歷
在準備大學推甄個人申請時,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像是幫我改備審資料的班導、修改面試的主任,還有幫我挑作品集挑到差點氣火攻心的朋友。準備推甄資料是一個浩大工程,因為當進到大學面試時,一個考生只有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面試教授認識你,要盡量在短時間內把自己最優秀的地方展現出來。缺點倒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只是在備審資料中要小心地表達出來,最好還能夠藉此發揮說自己學習到什麼,讓對方知道你是個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的學生。
不過畢竟是考試,成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除了展現自己的強勢學科外,對於弱勢科目也不要逃避。可以說明為什麼某些科目為什麼會是自己的強項,以及自己的學習心得等等。再來就是參賽證明,無論有沒有得獎、名次如何,都可以附上去,因為這個就是自己成長的軌跡,是最獨一無二的地方。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信」。當書面資料已經盡可能地完善後,就要準備上戰場了。面試的人數一定多於最後錄取的人數,要好好表現才不至於高分落榜。只要四平八穩地應答問題,再適時展現自己的優點,就不至於拿到太難看的成績。在面試之前,其實可以到學校的輔導室去找資料,應該都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先掌握大致的準備方向。
科系包羅萬象且擁有偉大航道的文化大學
文化大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就是科系眾多。當自己覺得走錯科系時,不必再像高中那樣只憑別人的分享跟網路資料,而是可以自己親自進入想轉的科系去旁聽課程,確定是自己喜歡的科系後,再做更明確的人生規劃。學校的老師也非常多,通常一個科目都有不同領域的老師在教授,可以去尋找自己程度可以吸收的課程後再正式修學分,就比較能降低浪費學分的問題了。
但是因為科系很多,所以學生也非常多。文化的校園並不算廣袤,偶爾會因為校區學生太多而覺得不太舒服。尤其在考試週,圖書館跟K書中心往往都一位難求,而且當冬天的寒流冷氣團下來時,位於陽明山的文化大學就會出現6度甚至是4度的溫度,甚至還會因為豪大雨在斜坡出現「偉大的航道」,算是學校的奇觀之一。
從中文系轉到法律系
當初會讓我做出從中文系轉到法律系這個瘋狂的決定,是因為我希望可以保護每個創作者辛苦而產生的心血結晶。就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念頭,便讓我走向了根本沒有想過的生活。
剛進入法律系老實說並不好受,進入這人生地不熟的領域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大一大二的課程要一起併修。每門課程除了上課的時間外,自己還必須要在課餘時抽空閱讀相關資料或是將教科書的細節記熟,才能減低一點看到考卷的焦慮感。在時間的壓力下,即使只是簡單的題目,對於當時的我卻也是如臨大敵般棘手。
有時候授課教師是在第一線執業的律師,除了帶課本題目外,也會跟我們說他在工作時遇到的事情,有些事情很好玩,同時則是非常考驗人性的。有不少事情是不能只看表面產生的結果,當涉及到情感與利益時,人的理性就很容易從韁繩中失控;從旁觀的角度來看有時會覺得不解,可是設想自己在當下經歷時,卻也不敢保證會不會因此有更出乎意料的選擇。
在難熬的時光就會遇到最值得珍惜的朋友。孤軍奮戰難免會感到孤獨,但當有人陪伴時,就會開始慢慢覺得好像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目標。等到渡過難關、告一個段落,回頭看看,便會覺得自己應該是比想像中再厲害點,於是友情便這這樣根深蒂固了。
記憶能力不是唯一的武器
成績放榜後,都有一些學弟妹問我如果記憶力不好去讀法律系會不會很吃虧呀?其實不然。記憶力只是輔助自己在解題時,能夠提出更多實務或是學說來支持自己的推論是恰當的(就是法律系老師有時會提到「有所本」的論述)。但考卷的主角依然還是自己的推論、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單純地將記憶的資料謄寫在考卷上,有時後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在法律系的考科上,差一句話有時候整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比起記憶力,我覺得願意而且敢獨立思考的特質比單純的記憶力重要多了。
架起如盾牌般強而有力的守護
學習法律到現在,也許是因為自身的能力還不太足,還是不太能瞭解什麼是公平與正義?只是很單純地希望能在身邊的人遇到麻煩時能夠幫到忙,哪怕只會有一點都讓我心滿意足。
在法律系也會磨練到自己的膽量。有時候可能會提出一個跟授課老師完全相反的意見,其實這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思考不縝密被唸一頓,但其實這樣也可以讓自己成長,所以也挺值得的。
學習法律,簡單來說就是在學習這個社會的規範。有時候其實那個規範不盡然合理,甚至會覺得匪夷所思;但無論如何就是運行的規則。這大概就是法律系最值得讀的地方,無論以後想做什麼,掌握規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記得我的老師有告訴過我們:「沒有發生事情就沒事,一旦發生事情就什麼都是問題。」所以為了防範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要注意哪些細節的記錄等等,這些知識即使不用來應付國家考試,自己帶去職場也非常受用。
五花八門的課程
身為一個法律系的學生,除了廣為人知的民刑法外,還有許多科目的要學習,不限於法律科目而已。以我的財經組為例,我們選修課同時也包含了會計學與經濟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會計課上,老師還會告訴我們這裡會跟什麼法規第幾條有關連,會發現其實任何職業的細節,都有法律的成分。所以除了學習法律的知識以外,還必須要有其它領域的知識,不然是無法運用該專業科目的法條。
即使是同一個科目,每位老師的推理過程也不盡然會相同。法律系入門首要任務是要先習慣「沒有標準答案」這件事情,這跟高中以前的學習模式是非常不一樣的,所以在系上有時會發生兩三位同學在討論一份作業,結果中途因為意見不合而吵了一下後便各自寫各自的(或是去翻書求證準備來個論法大戰),但沒到幾分鐘又回頭去共同討論的這種有趣情況。
華崗法律服務中心
在文化法律系底下有一個不歸屬課外活動組管轄的社團,叫作華崗法律服務中心,參加的成員限定法律系學生。在這裡我們會有學長姊來帶社課、討論題目;考前會有溫習基本概念的複習課程,也會在學期間三不五時舉辦些法律推廣的講座。在學校我們本來就會一起上課,下課後又會因為社團而聚在一起,感情自然又更好了。就有點像是以前高三那種整天都跟同班朋友聚在一起面對考試,而產生的革命情感。
法服除了內部的活動外,也有對外的服務。我們也會提供校內外的學生與民眾作法律的諮詢。希望能藉此普及法律知識與推廣一些法治教育。同時也是給我們在學的學生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學習經驗。是一個讓我受益不淺、學習到許多知識的社團。
國際貿易學分學程
除了本身的法律主修外,我還有申請一門學程來就讀。這門學程是結合了法律與國際貿易的學程。裡面的課程無論必選修都摻雜了法律與國貿,除了固有的法律知識外,我也同時在修習商務法規、行銷學、談判學等等相關領域的實務技能,讓我在學習到商事法時可以更加踏實。
雖然在學期間的課會比其他人再重一些,但有失必有得。因為花了更多時間去學習商學課程,當回頭發現商業的題目時比較可以整理出重點。面對現在要求要有多項專長的時代,多一點專業知識就是與眾不同。
所思所想
無論是意外或是命中註定,我也在這個科系打滾了一年,從初始迷糊闖進到現在已經漸漸地找到自己的步調。也許在這條路上,我還會看到令人搖頭嘆氣的事情,也許現實會狠狠敲碎我希望能守護的事物,最後才發現自己能抓住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還是會願意為了能架起那面保護的盾而用我最珍貴的四年大學生涯交換。
後來仔細想想,必要的時候其實用盾牌也能直接把敵人撞飛,好像也是不錯用的武器。也許我有時會嫌棄它有點笨重,或是發現它的使用上存在死角,可是它就是我的戰友、我的夥伴,不能換掉的那種。
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有那麼點遙遠,我到現在依然只是希望在我身邊的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都能過得簡單而幸福,這是我最剛開始進入的動機,也會是我最後想達到的目標。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