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生而不平等的窮小孩與富小孩

美國夢陷入危機

陳信佑
user

陳信佑

2016-06-16

瀏覽數 90,450+

生而不平等的窮小孩與富小孩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近年來,關於教育能否促進階級流動的質疑聲浪蔓延全球。

在台灣,專家們及媒體疾籲政府正視「頂大無寒門、私大寒士多」的問題;在中國,今年高校招生的配額機制引發階級對立;在美國,過去只要肯打拼就能成功的「美國夢」,似正煙消雲散中。

彷彿,教育成為再製階級落差的機制,年輕世代注定生而不平等。貧富差距則是造成這一切的主因。

一個美國,兩個世界

貧富差距已經不是新聞。但貧富差距如何影響窮小孩與富小孩的人生機會?哈佛大學公共政策教授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新書《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中,試圖釐清、解答這個問題。

該書指出,美國的所得分配在1970年代後快速惡化,至今儼然是「一個美國,兩個世界」的景象。他們訪談107位美國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發現與1950年代相比,現在的富小孩比過去更有競爭優勢,而窮小孩則面臨比過去更險峻的環境。

不平等的教育機會

孩童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特別明顯。在美國,若父母的所得及學歷排名在前25%,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是後25%家庭的17倍。更糟的是,清寒學生主要就讀「營利型大學」,學費是公立學校的兩倍,而且畢業率、就業率與薪資都比較差。

除了所得分配不均,學校教育也可能擴大貧小孩與富小孩的差距。美國學校的經費一部分源自房屋稅,也有一部分源自家長和社區募款(富裕家長能幫學校引進更多資源)。因此,貧、富學區的資源落差很大,最明顯的例子是課外活動。在富裕學校,孩童可以參與足球、馬術、樂隊或合唱團,這些活動被認為能培養人格及軟技巧(soft skills),例如膽識、團隊精神和社交技能等。反之,貧窮學校不僅難以提供這類型課程,且近年來,許多美國學校開始實行「使用者付費」政策,例如在俄亥俄州的一所中學,你的子女如果想上網球課,一年得繳933美金(近3萬元台幣)給學校!

回不去的平等時代

「上一代之所以能向上流動,一部分原因是當時的大環境較有利於向上流動。」進行這項研究前,普特南一直以為他是「靠自己」,一路從平凡小孩爬上哈佛大學教授的地位。但顯然,他的想法變了。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生而不平等的窮小孩與富小孩_img_1

在他成長的1950年代,美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嚴重,公共教育及社區的資源不分階級地提供給所有小孩。儘管社會存在階級落差,但機會仍相對平等,如同早年台灣「黑手變頭家」「三級貧戶變總統」的階級流動,教育在當時是翻身的重要機制。

六十年後的今日,美國的階級隔閡、貧富差距創下新高。富裕的美國家長如同台灣父母,舉家遷徙到明星學區,確保子女能進入好學校;鉅額的教育投資是窮人難以企及的。另外,教育體制也有朝富人傾斜之虞,高昂學費、使用者付費機制、鼓勵父母參與校務等,將貧困(或單親)家庭拒斥在外,窮小孩的教育機會大幅縮小。

一起拉拔孩子長大

「怎麼辦?」普特南在書末拋出這個大哉問。

的確,要如何改善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並不容易回答。因為經濟落差、教育失靈不能完全解釋階級落差現象,包含家庭型態、父母教養方式或其他因素,都可能拉大窮小孩與富小孩的階級距離。

不過就學校教育方面,普特南提出幾個值得思考的補救方案。

首先,補助貧窮學校是最可行的做法。過去調查顯示,貧困學校的缺課率、逃學、校園暴力甚至毒品問題較嚴重,老師被迫犧牲許多時間維持校園秩序,導致離職率很高。要留任好老師,改善聘任的薪資條件是解方之一。另外,提高對貧窮學校的補助,也能降低學生使用教育資源的負擔(至少不用付天文數字的學費打網球)。

另一個縮小貧富鴻溝的方法是,拉近學校與社區間的連結。也就是說,設法將社區資源導入校園,例如社區居民投入課業輔導行列,學校與鄰里的醫院、圖書館或教育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孩子獲得更多的資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