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真正在愛台灣?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3-12-15

瀏覽數 12,800+

誰真正在愛台灣?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一)愛台灣不是一群人的專利

縣市長選舉的激情已過.現在可以冷靜地來討論一個涉及二千萬人民福祉的大問題:誰真正在愛台灣?

國民黨說:「我們最愛台灣。」民進黨說:「我們最愛台灣。」新黨說:「我們最愛台灣。」

本省籍說:「我們最愛台灣。」外省籍說:「我們最愛台灣。」

有錢人說:「我們最愛台灣。」普通人說:「我們也愛台灣。」

知識分子說:「我們最愛台灣。」市井小民說:「我們也愛台灣。」

這樣的討論是一場沒有結果的「自由心證」。

如果以一個人的「行為」及「結果」,不是「語言」及「動機」來判斷是否愛台灣,那麼我認為有二種人最愛台灣:

(1)真正在努力建設台灣的人;

(2)真正在厚植台灣優勢的人。

很顯然,這些人是超越黨派、省籍、財富,或者教育程度的。他們可能來自執政黨或在野黨;可能是本省人或外省人;可能是有錢人或普通人;可能量讀書多或讀書少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散布在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職業、每一個地區。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多元化的特徵,真正愛台灣的人,就不限於哪一群人,更不是哪一群人的專利。

(二)熱愛台灣與公平相關

台灣的每人所得已經超越一萬美元,晉入了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但是台灣的生活品質,仍然停滯在第三世界。台北市人行道上紅磚的支離破碎,就是能突出的病態;其他縣市的雜亂亦令人失望。國際友人讚賞台灣的財富,同時也感嘆台灣的落後。有骨氣的中國人怎能再容忍這種落後?

真正愛台灣的人,一定自身在參與建設台灣,掃除這種落後;或者至少不讓自已的言行來破壞台灣的建設。

一個國家的「建設」,硬體重要,軟體(如教育、法治)也不能忽視。可惜的是,「六年國建」已經大打折扣。正在推行的一些重大工程,不是工程舞弊,就是工程延誤。軟體建設,如教育與科技研發,則在財政赤字日增的壓力下,頻頻遭到削減。

參與這些建設的人,儘管愛台灣,但士氣已受到嚴重的打擊。當公共部門陷入低潮時,民間企業是否發揮了替代的功能?令人失望的是,最近的民意調查一再顯示經濟寒冬將逼近,而民間多半在袖手旁觀。

根據天下雜誌八月下旬對大企業領袖所做的調查發現:

.企業心中的最痛依次是:勞工問題嚴重、公權力不彰、金權貪污惡化、政治欠安定;

.三分之一的大企業,過去三年未在國內投資,一半的大企業對「未來三年的投資計畫」的答覆是「未定」,或者「沒有」;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四成的大企業認為未來一年我國經濟前景會比今年差;

.對台灣未來發展,只有三成的企業領袖持樂觀,四成則悲觀。

在這種低迷的大環境中,台灣當前的公共建設與民間投資雙雙陷入困境。

今天真正在支撐台灣建設的是那些不做競選演說、不計名利、不再冷漠的民眾。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更在公益團體中默默地奉獻。我相信:他們熱愛台灣的程度會愈強、持久性會愈長,如果社會愈公平、政治愈清明。

(三)兼顧三個層面愛台灣

厚植「台灣優勢」的,是第二種愛台灣的人。在十一月號的「遠見」中,我曾提出:「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更重要。厚植「台灣優勢」的人會兼顧三個層面的相互影響:(1)台灣本身的安全;(2)台灣經貿的發展空間;以及(3)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旦台灣本島缺乏安全感,台灣就不容易再是安身立命之地;更不必奢談政府的公共建設與民間的長期投資。

一旦外貿導向的台灣經濟,在發展空間上受到限制,台灣經濟就會受到致命的傷害。

一旦兩岸關係緊張,台灣的安全感與經貿空間就立刻受到嚴重的威脅。

因此,在台灣獨立及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愛台灣的人,絕不宜輕易發言來傷及台灣的安全,給對岸採取「斷然措拖」的任何藉口;也不要在「可以做,不可說」的煙幕下暗自進行台獨,因為對岸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布希在台北的首場演講中,即清楚地告訴台灣聽眾:「中國(共)是不好欺負的。」

(四)台灣不缺資金,缺大愛

如果文中「誰愛台灣」的說法得到認同,那麼就很容易推論:那些人不愛台灣?

不愛台灣的人是阻礙台灣建設的人--從工程舞弊的官員到為抗爭而抗爭的少數群眾。孫運璿資政語重心長地一再指出:台灣要不斷地建設。

不愛台灣的人是阻礙厚植「台灣優勢」的人,他們使影響台灣命脈的經濟因素惡化,更使非經濟因素難以改善。

這些人包括了一些逞口舌之快的政客、缺少擔當魄力的政務官、短視自私的投資音、不求上進的經營音、造成社會不平的特種階級,以及經由選舉產生而不務正業的一些新貴族。

經過四十多年的耕耘,台灣終於變成了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一片土地。當過去遙不可及的世界各國今天已變成了左鄰右舍時,二千萬中國人再也不要分先後與彼此。當歐洲各國都以歐洲人自居時,我們還要再分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屏東人或彰化人來獲取一些政治利益嗎?

對民族、國家、社會的大愛不僅沒有排他性,同時更有擴散性。愈多人愛,這個社會愈容易有凝聚力與生命力。

選舉期間,媒體上出現不少自認「愛台灣」的聲音,那多半是虛報的佳音。台灣不缺資金,缺大愛。證嚴法師的博愛,真是珍貴的例外。要激發更多的人愛台灣,我看關鍵

還是在:執政黨領導階層所推動政策的公平性及本身言行的示範效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