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當空,捷運北淡線圓山站的工地塵土飛揚。身形高大的中華工程董事長陳朝威,正和工地主任討論進度。
中工在北淡線只拿到兩標工程,其餘均因公營事業種種限制,無法參與招標。「所以中工想要民營化,急得不得了,」陳朝威指著機具正隆隆作響的工地現場。
在行政院核定優先推動民營化的二十二家公營事業中,中華工程被認為是腳程最快的一家,更被經建會「期待」在年底前成為第一家民營化的公司;而陳朝威這位三十六年次、現今國營事業最年輕的董事長,也因此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溝通平息反彈
「憑良心講,我對民營化非常積極。」目光銳利、臉部線條方正的陳朝威,直言自己所投注的心力。兩年半前以國管會執行長接任中工董事長後,陳朝威就開始催促過去對民營化「只有觀察,沒有動作」的中工上路。
他把國營會任內研擬「公營事業移轉民營化條例」的經驗,轉化成中工的民營化規畫案;兩年多來辦了六十一場民營化員工溝通會,他自己主持了十場;為了減少公營事業遭人詬病之處,中工以公開招標代替自行議價,去年以集中採購方式省下近七億元;研發費用過去是兩千多萬,今年預定是八千五百萬;第一次股票上市成績雖不如預期,陳朝威則很有信心再衝刺,讓中工能由公家掌控移轉為民間持有。
言談中不時提及外國公營事業民營化經驗的陳朝威,把公營事業比喻成農業社會貢獻卓著的老牛,當機械化耕作來臨,老牛的角色就必須重新定位,或功成身退。對許多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公營事業而言,民營化是唯一生存之道。學經濟的他,肯定公營事業民營化的經濟影響力,「不輸給二次土改。」
對於有四十三年歷史、在營造業規模僅次於榮工處的中工,陳朝威視民營化為其發展的轉折點,「否則我不必在一開始就得罪一堆人,」陳朝威指著一疊「中工民營化經驗」資料,語氣堅決。
這些得罪起源於公營事業本身就是政治和經濟緊密結合的產物。太多政治力量的干預,使公營事業的經濟發展始終避不開外力陰影;既得利益者對公營事業的態度,更讓陳朝威感嘆人性的自私在這裡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因為公營事業一旦轉為民營,就代表既得利益者對公營事業管控權的損失。
除了外力的壓抑,還有來自公司內部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員工擔心公司民營化後,自身的工作權不穩定,形成內在的反彈。中工透過一場場的溝通會,告訴員工民營化可以解決雇用人員的限制、可以減少外力的運作、可以到國外拓展公營事業不方便去的市場……。「現在員工九五%以上都支持民營化,」陳朝威自信地說。
最終癥結仍在如何讓中工順利迎接民營化的衝擊。中工的資本額和營業額在十多家大型營造業中排名第二,但獲利率、資產報酬率、員工產值均排在八、九名後,「這是管理績效問題,」營造業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秘書劉秉恆指出。
研究營建業多年的劉秉恆進一步分析,營造同業最擔心中工表面上民營化,但管理弊病和特權心態不改,換湯不換藥,「中工的主事者最需要做到的,不是何時達成民營化,而是何時有民營化條件。」
陳朝威坦承過去公營事業活在無憂無慮的桃花源中,「但是現在門被打開了,必須面對外界。」他擬定了一連串的經營方針暨改善體質作法,工程要效率化、管理要現代化……,然而在重重阻力下,陳朝威自己也形容這是條內憂外患夾擊、荊棘滿地的改革之路。
歷經物價督導會報、台監、國營會到中工,對喜歡研讀探討生命書籍、本身是基督徒但也常引用佛道學說的陳朝威而言,這些歷練就像人生路途的旅站,每一站都是不斷的學習。
在他認為「習性不太好、一肚子苦水」的營建業待了兩年多,陳朝威自認對人的本心有了更深的瞭解:「中工給我的無力感最大,但收穫也是豐收的、特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