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殷超(新北市貢寮/樂文診所院長)
關於這幾天佔據許多FB版面關於我在《遠見雜誌》上的報導,我想是應該寫一些想法來分享的。
首先是先調整在文字報導上三個小小我認為不太妥的敘述,由於記者嚴守出刊前絕對不能透露內容的執業規範與道德,所以無法事先變更。
第一,記者以「犧牲奉獻」為題,但我覺得「享受奉獻」比較貼切與接近實況,因為我在服務這個過程中有太多太多的享受,若是犧牲恐難撐那麼久。
第二,文中提到貢寮衞生所(現改為群體醫療中心),應該說貢寮衞生所(舊址在貢寮里)新址移到原群體醫療中心所在地的澳底。
第三,我父親最初對於我服務偏鄉的選擇,的確如文章上的說法,若說這個選擇不是我父親對我期待的第一志願可能更加恰當。而目前,我只要回老家(台中)頻繁一點,我父親就會催我回去貢寮好好照顧病人,甚至直接下禁回令,好讓我能保有體力照顧病人。其次是影片中有許多片段是在衞生所內所拍攝,但早一點的版本上並未註明是衞生所服務實況,且未標記林中一主任。林主任也是位在偏遠基層深耕將近十年的醫師,在他的任內更促成了如眼科,肝膽科,復健等專科規律進入貢寮的服務。影片後來進行修改了,但可能會讓一些觀賞影片的朋友混淆。在此為這個疏失向貢寮衞生所的工作同仁,林主任,及觀賞到早一點版本的朋友們致歉,同時也要向林主任為貢寮的付出致敬。
支持我留在偏鄉服務的因素很多,最開始是被許多衞生所基層工作同仁對工作的積極與對服務民眾的熱情所吸引,那是八十四年第一次到衞生所支援時的事。後來因為想挑戰在不利環境下做出一種偏鄉基層執業與社區健康照護的模式,給有志於基層服務的夥伴參考複製,這條路必須走得久走得遠走得扎實,深感不能一下氣力放盡,基層健康照護需要的絕對不是一次性的絢爛煙火表演。因此我在貢寮的歲月中除了服務病患外,同時還兼顧愉快的生活,用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與生活安排來放鬆,深入民眾家庭居家探視是我覺得兼具工作、生活的放鬆良方。
除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安排,及我稍具精神勝利法的人格特質以外,還有無條件支持並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家人,替我分勞並成為守護社區健康分身的工作夥伴,為我解憂陪我瘋陪我笑陪我唱陪我吃的許多好朋友們,隨四季變幻任我在工作過程中享受的無窮無盡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願意聽我囉嗦,容忍我偶爾在門診放聲(真的很大聲喔!)關懷,體諒我偶爾會讓民眾找不到,卻始終帶著信任前來,視我為家人,一起努力面對健康問題的可愛又死忠的民眾。
醫療照護是處理人在生老病死自然循環中各種問題的專業,我所認識的大多數醫療工作者各自在不同領域中用自己的專長與方式兢兢業業,為減輕民眾因生老病死產生的痛苦或衝擊而努力。但是由於生命旅程的主軸與劇本不是全由人訂,因而不管現代醫療科技再怎麼發展進步,仍存有許多未知與無解,也因此無法盡如人意必定會留下人世間許多無奈與遺憾。醫療工作者透過耐心的傾聽,專業的檢查與評估,努力翻譯病患與其身體的對話,再與病患及其家庭成員一起尋找目前家庭資源與醫療發展前提下的應對方式,往往我們只能選擇適切的路,不可能有最好的路。在醫病互信、互諒、互助的共同努力下,一起面對一起承受選擇人生路上的所有喜與憂,盡心盡力了便能無憾。
在我這幾年已經充分享受自主、自由與自在,兼顧生活、自我成長與醫療專業服務之後,經由這則報導在社會上的傳播,又收到觀賞過影片後許許多多認識或不認識的好朋友給我的支持與鼓勵,我銘感五內,這些關懷實在是滿溢到讓我手足無措也愧不敢當,更激勵我必須儘快踏出建立基層健康園地想法的下一步,相信在這股新力量的加持下,這路會走得更久更好更穩。也企盼內心有這份悸動的醫療工作者與民眾,大家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健康更和諧更美滿。
開始做,就對了!
推薦影音:【章殷超:背著紅白藥包,守護貢寮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