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下週將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1),繼2012年6月舉辦的「能源之旅」,總統府再度於11月底舉辦兩天一夜的「節能減碳之旅」,這次重點不僅在於參觀能源設施,更涉及民間組織如何貢獻減碳能量。
11月24日,由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帶隊,率領包括行政院院長毛治國、經濟部部長鄧振中、環保署署長魏國彥等政府高層,加上60多位隨行媒體記者,先在上午造訪中油台中液化天然氣廠,下午轉至彰化參觀獲獎連連的埔鹽鄉大有社區,最後一站是到南投參訪成立甫滿一年的中台灣創新園區。
「天然氣」用量大增,恐成財政包袱
一整天下來,我們跟著馬總統看到來自不少民間單位的努力,如大有社區率先運用「生物炭」技術,不僅種出備受好評的「金碳稻」,也成功把二氧化碳作為活化土地的養分。官民合作的中台灣創新園區,更展示了LED光照作物、立體栽培溫室、與智慧綠建築等低碳技術。
然而,筆者認為整天看下來最重要的議題,還是國家的能源結構分配。
如為抑制氣候變遷,各國無不設法少用高排碳的煤與石油,可是投資再生能源曠日費時,又常遭民間抗爭,最直接又穩定的方法,即是增加排碳量稍低(約為燃油的65%)的天然氣。
翻開能源局2014年統計資料,「煤炭與石油」合計貢獻全台77.7%的初級能源與49.7%發電比重,「再生能源」各貢獻1.7%與3.8%,「天然氣」則貢獻12.2%與29%。但在2004年,天然氣只供應7.4%的初級能源,等於短短十年內占有率勁揚近五個百分點。
可是,天然氣絕非完美解答。
目前全台只有兩個天然氣接收站(高雄&台中),每年可儲存1400萬噸天然氣,但在用電高峰的夏天,安全存量僅有七天。假使位於桃園的第三座接收站擴建順利,預計可在2030年將年儲藏量提高至2250萬噸。
可是,台灣本身不產天然氣,當我們愈來愈仰賴它,很容易忽略它日益提高的進口成本。中油公司董事長林聖忠指出,目前台灣有98%的天然氣得從外購入,每年須花逾2000億元的高昂代價,約佔全國進口總值的3%,假如未來購置量繼續增加,預計每年得花3500億元買天然氣,幾乎等於一天燒掉10億元。
當核能幾乎確定停止運轉,再生能源又緩不濟急時,台灣能花多少代價購買天然氣?或有無其他低碳發電策略?值得深思。
先做「節能」,才有本錢推「減碳」
事實上,無論台灣未來做出哪種能源選擇,「節能」都是非做不可的事。
可惜,目前政府的政策規劃和減碳承諾中,依舊認定未來能源消耗與電力使用狀況持續成長。即便台灣對國際社會提出INDC(國家自定預期貢獻),希望在2030年比2005年減碳20%,但屆時電力消費量還是比2014年多出16~30%。
當然,說的比做的容易,行政院曾在2015年四月提出「智慧節電計畫」,獲得19個縣市政府響應,一起推動機關場所、服務業、與住宅部門節能,希望在一年內省下2%用電(約21.3億度電)。
結果半年下來(四到十月份),全國用電量依舊比去年同期多出0.15%,唯有當扣除用電量激增的七月份,用電狀況才比去年稍微下降1.4%。
看來,唯有全民響應節能,先從自己的日常用電與環保生活動作做起,台灣的減碳大計才有成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