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是一個小鎮的律師,最近深受背痛之苦,醫生建議他開刀,並且靜養一個月。哈里斯想也許有別的療法,可以縮短復原的時間;他打開電腦,在網路的醫學資料庫上查詢,結果發現有種顯微手術,既簡單又省時,他隨即著手安排,順利地動完手術,兩周後便如常上班。
網路功能驚人
在美國,像這樣專為一般人設計的網路,大約有四萬個,用戶只要付上比電話費稍微多一點的費用,就可以遍查網路的資料庫,或是把疑難雜症寫在電子布告欄上,等待專家解答;心情好時還可以與其他用戶「線上交談」,交換心得兼交朋友。
五花八門的網路市場,滿足了各種不同人士的需要。以醫療網路為例,除了百科全書式的大眾網路,還有一些針對特定族群的小眾網路,例如,年長者網路(Seniornet)是一個供五十五歲以上的人交換心得的網路。更年期、老化的種種問題,醫生或許可以幫得上忙,但總不如過來人的親身體驗來得貼切。
CompuServe是美國最大的個人電腦網路,它的用戶超過九十萬,遍布全世界。它在四十九個醫學資料庫之外,還規畫了一些專題園地,如愛滋病、糖尿病、性等等,讓有興趣的用戶互通有無。有位糖尿病患者曾使用糖尿病園地,打聽那一家的血糖計比較好,結果得到的資訊都是來自使用者,而非廠商。
萬一找不到中意的網路也沒關係,你大可組一個新的。藍格太太懷孕後開始上網路查資料,突然發現沒有一個網路,可以提供初為人父母者所需的資料;她索性親自出馬,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整合現有資源,組成了「新任父母網路」。
網路的功用尚不止於此,它最大、也是最驚人的作用,就是發揮組織力量,推動社會改革。
美國蒙他拿州的斜陽河保護區,地處偏遠,當地居民很難向銀行貸到款。為了消弭不合理的現象,斯默爾在一個為弱勢團體提供法律援助的網路上,張貼一則啟示,號召各界人士抗議銀行差別待遇;在短短數小時內,聲援的回音就從各地傳來,最後銀行只好讓步。
社運團體深知網路的組織威力,很早便懂得善用網路。國際傳播協會就設有三個社運網路,讓活躍分子互通聲息:「和平網路」連接九十國、八千名活躍分子,散播反戰思想;「衝突網路」專事協調、解決紛爭;「生態網路」則以環保為宗旨,去年六月,地球高峰會在巴西召開,生態網路還特別針對溫室效應協定的進展,開闢一欄快報。
掌握網路,掌握時代
當然,網路也可以凝聚共識,反映部分的民意。美國一位電腦業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在加州柏克萊的街道和公共場所,普設電腦終端機,任何人只要啟動網路,都可以查到當地所發生的事件和關心的議題,並且發表意見。實驗的結果顯示,當地民眾已能夠建立自己的溝通管道,網路儼然成為一個小型議會。佛羅里達州的Davie超民主基金會甚至建議,不斷地在網路上舉行公民投票,用網路來取代代議式民主。
約翰.奈思比在「二000年大趨勢」中提到,「個人戰勝團體」、「科技發達助長個人力量」,所憑藉的就是網路的力量。或許在未來的網路社會裏,扭轉時代的革命家將不再是擁有群眾魅力的演說者,而是懂得運用網路、號召民意的網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