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週六即將與對岸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會面。
就在馬習會前夕的週五,在馬總統專機尚未出發前,《遠見雜誌》記者團已率先抵達新加坡。
此時,世界各地飛來的一架架飛機上,也載來數以百千計的各國媒體,全球目光集中到新加坡這個小島,再度凸顯星國作為「兩岸調人」的重要角色。
馬、習是否能見面議題,曾經在去年11月APEC領袖高峰會議舉辦前,引發熱絡討論,後來因為大陸顧慮而未能成真。然而,就在這個議題已經被認為幾乎不可能時,卻突然在本週二深夜傳出馬習會將在新加坡見面,瞬間震撼了全世界。
星洲日報引述知情內幕人士報導指出,此次馬習會能夠在新加坡成真,「兩岸調人」、星國前總理李光耀的喪禮,是其中關鍵。今年3月,馬英九趁出席李光耀喪禮時,請託星國幫忙安排「馬習會」。而馬英九該次訪星事前全程保密,抵達當地也非常低調,回台才對外說明,獲得新加坡肯定。
根據星洲日報分析,過去新加坡一直在兩岸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在兩岸互不往來的時代,正因為新加坡積極扮演「協調人」或「傳話者」的角色,方能在1993年促成歷史性的「辜汪會談」,打破兩岸長達數十年僵局。當時,李光耀居間牽線,確實發揮關鍵影響力。
但《遠見》專訪長期深入觀察兩岸事務的星國媒體高層,則又有不同看法。
據其分析,新加坡的兩岸調人角色現在已今非昔比。若將馬習會與辜汪會談時期相比,新加坡已幾乎沒有角色,或已微乎其微。
早年,由於國、共兩黨信任度還很低,李光耀所扮演的兩岸調人,是唯一一個兩岸雙方都可以信任、願意託付的角色,兩岸通話都通過他,因此有從中斡旋的能耐與空間。
「但過去10年來,兩岸關係的互動強化、透明化,已遠遠超越新加坡可以做的。使得新加坡幾乎沒有角色了,」該媒體高層指出。
隨著江陳會、夏張會等兩岸交流制度化,意味雙邊可以自行溝通,不再需要中間人,「新加坡這10年來也已經知道自己不需要扮演這個角色了。」
當然,新加坡提供舞台、中立場域,讓兩岸雙方可以放心在這裡進行臨時性的會面,還是有其重大意義,但與辜汪會談時的新加坡相比,已經是很小的角色。新加坡在兩岸關係上仍發揮作用,但這個作用已不若以往份量之重。
相對的,相較於李光耀對促成兩岸和平的理想,現任總理李顯龍真正要經營的,是星國自身與中國的關係。
「兩岸之間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新加坡能夠發揮關鍵影響力的時候了,」他說,台灣政黨輪替後,社會多元意見紛陳,也不再是當年可以讓新加坡扮演一個單純角色的社會。
當年台灣社會意見相對單純,如今台灣內部已相當複雜,複雜到就連北京當局也無法清楚看出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對新加坡來說,更不可能在不確定性這麼高的局勢中,承擔太多的責任。
正因為兩岸內部局勢益趨複雜,新加坡身居期間,究竟要傳誰的話?要傳遞給誰?這中間有太多風險與變數,將不再是第三方的新加坡可以掌握。所以,無論明日馬習會後結果如何,唯一確定的就是,未來兩岸雙方必須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