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或許是兩岸關係最平和的時候,但絕對是兩岸勢力台灣最弱的時候!
綜觀這七年多來,許許多多的兩岸協議、備忘錄、會談,以及最近中共九三閱兵造成台灣之紛擾,遂有上述之感傷,更發現兩岸關係已經產生質變!兩岸要持續對等發展的基礎是台灣有著不可忽視的經濟實力,以及台灣要能夠走進世界,否則台灣在兩岸的談判力量將日衰。
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兩岸關係,不能夠從「台灣海峽」看中國大陸,亦不能只有亞洲視野,而是應從「全球如何看待中國」來審思大陸的定位與影響力。這幾年來,大陸致力於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在世界五大洲建立十七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並與三十餘國的中央銀行簽定本外貨幣互換協議;同時,大陸也想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的組成貨幣,當IMF會員國需要外匯的時候,可以釋出SDR的額度,與其他會員國進行交易,換取外匯,人民幣遂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
再者,中國大陸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今年力推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獲得全球五十餘國成為創始會員國,使得亞投行的影響力跨越亞洲;而另一個大陸力推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亦擴大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話語權。
但是,換一個層面,中國大陸愈大,當其一摔跤,亦會撼動世界!大陸從去年底經濟成長邁入延緩的新常態,今年經濟成長率是否能夠真正保住七%,將有很大的困難度;也因大陸需求減緩,造成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的衰退、貨幣貶值,以及大宗商品與能源價格的大跌。七月大陸股市狂跌、八月人民幣貶值,皆造成全世界股市、匯市之巨大波動。
從全球看大陸之後,要強化台灣在兩岸關係的話語權,首先要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亦即要強化「投資台灣」。過去數年,執政黨力推的桃園航空城淪為炒地皮,非常扼腕;而自由經濟示範區又因朝野意見分歧,尚未完成立法。然而,為延展台灣地理位置的優勢,政府實應合理化地重啟桃園航空城的建設;而示範區方面,若無法有共識,則可先進行只要小修其他法規即可運作的規劃,先行實施、創造成效,方能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再者,為吸引製造業回流投資或穩固國內廠商投資,政府亦應提出解決「缺人、缺地」的問題。
再者,政府提出工業4.0、物聯網的想法,此方向沒有錯,然而台灣大廠商已經跟外國大廠合作啟動智慧生產的研發,而政府該做什麼事?政府該做的是結合工研院、大學研究中心與大廠商,創建智慧生產、物聯網的應用研究,並移轉技術或鼓勵成立公司來商品化、量化生產,增加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
更進一步,台灣的未來在於台灣要能夠走進世界!因此,台灣應走外向型的治理結構,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是一個選項,唯需台灣要有經濟實力,別國的開放我們才能得力,並且降低對部分產業的負面影響。但要加入TPP的票價不便宜、得付出代價,全民、全部產業需要對「開放」有更開放的看法,這著實考驗政府的智慧,以及政府如何獲得全民的信賴。
最後,若台灣愈無經濟實力、而又愈依賴中國大陸,則台灣主體性在兩岸關係會變得愈脆弱!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