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0年代喜歡熱門音樂的人,大概都聽過他,他比余光出道還早,是台灣熱門音樂的祖師爺。
他是劉恕,美加華語廣播網的創辦人,也是美國第一位擁有調頻電台的中國人。
五十七歲的劉恕,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大學念的是農業化學,三十歲才正式接受廣播專業訓練,他待過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米高梅電影公司,辦過有線電視、報紙和印刷廠,還一手經營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播放的美加華語廣播網,透過衛星,在美國、加拿大的八個大城市廣播。他曾自豪地說:「只要是傳播媒體,能做的我幾乎都做過了。」
紐約第一個華語調頻台
今年九月,劉恕申請到中國人在紐約的第一個調頻電台,終於有了自己的頻道。在號稱全世界最大廣播市場的紐約,擁有電台十分不易,「早在一般人知道如何申請電台的時候,就沒有空間可申請。」劉恕經過十一年的奮戰,才擊敗二十八位對手,其間,光是律師費就多達兩百萬美元。
劉恕申請獲准,對華裔族群饒具意義。長久以來,華語廣播始終被排除於主流廣播之外,華語電台只能租用副波頻道(主頻道太貴),在調頻兩側比較微弱的副波播出,聽眾也必須使用特殊的收音機才能接收,劉恕爭取到公開頻道,等於為中國人打開主流廣播的窗口。
他的下一步是:製作一個英語節目,討論華裔或亞裔關心的問題,「華人擁有公開頻道的意義,應不在於華語節目或華語聽眾,」他強調,「而是向主流社會發出華裔(亞裔)的聲音。」
劉恕的十一年抗戰,為他塑造了堅持、執著的形象,但他認為他之所以走進廣播圈,乃至於努力爭取電台,都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民國四十五年,劉恕在台大農化系念大二,那時正好是美國流行音樂轉型、貓王竄起的年代,劉恕常委託移民美國的好友寄唱片回來,對熱門音樂正著迷,卻發現國內居然沒有人加以介紹。
常聽菲律賓電台、澳洲電台的劉恕,也很不喜歡國內電台「寫稿子,審稿子,念稿子」的播報方式,憑著一股想要改革的衝勁,他跑到電台毛遂自薦,想做一個介紹美國流行音樂的節目,沒想到節目不但做成了,播出次數還從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天一次,到最後,聽眾的信件甚至「成卡車成卡車地裝」。
從大二進入正聲電台到離開中廣,是劉恕最風光的一段廣播歲月。他曾在台視開播時,製作台灣第一個流行音樂節目;在自家客廳,組織第一個熱門樂團--電星小樂隊,在中山堂,舉辦第一場熱門演唱會;一直到三十歲,他深感基礎不夠,才毅然決定赴美留學。
拿到廣播電視的碩士學位,劉恕開始從幕前轉到幕後,專事節目發行和市場研究,他做過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節目、廣告發行、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影片發行;工作六年後,他彷彿「可以一眼看盡未來的公司生涯」,逐漸想擁有自己的事業。
為亞裔發聲
劉恕的第一份事業是華語電視,在紐約的有線電視,製作每天兩小時的華語節目,幼年在山東濟南、青年在台灣的經歷,讓他對華人始終有種特殊的使命感。經過四年,結束有線電視的契約後,他便回到老本行,創辦華語廣播網,嘗試「滿足老一代的精神需要,解決新移民的生活困難A讓下一代認知母語」。
劉恕的華語廣播網,有幾項創舉,他首先把訊號打上衛星,在美國、加拿大的八個大城市設立接收站,同步廣播,突破副波的地域限制;又利用電話線,和廣東珠江電台合辦「飛越太平洋」的現場節目。一九九一年,華中、華南大水災,劉恕還曾透過廣播網,籌得四十萬美元賑災。
但「沒有自己的電台,就像沒有根一樣」,一九八一年,紐約正好有個電台被吊銷執照,空出一個頻道,劉恕便提出申請,放手一試。
現在,劉恕正著手整理電台的時段,他所擁有的電台就像一個小型的聯合國,播出的語言多達四十七種,並以歐洲語系為主,劉恕打算重新調度,把多出來的時段挪給華語節目或探討亞裔族群的英語節目,但他還想再買下兩個調幅電台,增加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這將是華裔(亞裔)發聲的開始,」他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