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歐洲沁涼的空氣中,飄浮著懸疑、不安;九月二十日法國人要對馬斯垂克條約舉行公民投票;如果法國人否決這項事關歐體政治、經濟、金融統合的條約,對一九九三年歐體統合勢將造成重擊,因此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的外匯市場,無不緊張地等待著。
金融風暴事起突然
九月十四日,德國中央銀行「適時地」調降利率;然而這項行動不僅突然,且調幅過低,完全無法滿足市場期許,更甚者,德國央行總裁公然表示不看好英磅和義大利里拉;此舉有如挑動了投資者緊繃的神經,各地瘋狂搶購馬克,導致幾乎所有歐洲貨幣齊聲暴跌,其中英磅和里拉更是跌幅超過百分之十。
這場金融風暴,在法國以五一.0五%對四八,九五%驚險通過馬斯垂克條約,及英國和義大利宣布退出歐洲金融體制後,暫告止息。但是這場混亂所透露的訊息和影響,遠超過各國貨幣貶值、政治領袖聲望下跌的表面損失。
過去兩、三年中,歐洲各地沉浸在共產主義破產、冷戰結束的喜悅中;「大歐洲」夢想,如同神奇的咒語,在政客、企業家、學者、小市民,甚至兒童口中傳頌。去年十二月,歐體十二國代表匆匆通過馬斯垂克條約,並且限定在今年底以前,各國內部必須完成立法程序,做為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歐體正式統合的法律依據。一直到那個時刻為止,歐洲的氣氛始終是興奮、期待的。
今年六月,丹麥民眾以五一%的些微多數,否決了馬斯垂克條約,對歐洲各國領袖發出第一個警號:民眾認同一個抽象理念是一回事,要將這個理念落實到他們的生活中,卻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
在短短幾個月間,反對馬斯垂克條約的聲浪,忽然在歐洲各地高漲,原因之一竟是:民眾根本不瞭解這個條約的內容。在法國公民票決即將舉行之際,法國政府才緊急印製了數百萬份條約內容,分發給民眾;可是馬斯垂克條約內容龐雜,一般人仍然表示看不懂。
一位農夫喃喃地批評:「他們簽那份東西以前也沒問問我們的意見,現在又要我們來給這麼複雜的文件背書。」
統合與我何干
當法國失業率達一0%,東德更高達四0%時,民眾最關心的還是現實的生活問題,統一貨幣對他們的意義只是「我的退休金會不會縮水」;統一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當然更是覺得不相干。
民眾的心情是複雜而困惑的。投贊成票的人不免憂慮:政府連國內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能應付統合的條件而又不失國家主權?投反對票的人不免忐忑不安;會不會讓子孫失去了一個領先世界的機會?
政治觀察家認為,法國接近半數的反對票,可說是民眾在正告政府:馬斯垂克條約只不過是政治菁英分子構思的理想,離實踐還有一大段距離。而金融風暴無異証實了民眾的疑慮。
歐洲匯率機制(ERM)成立於一九七六年,目的是希望藉各會員國金融機構的協商,將相關國家貨幣的匯率漲跌幅限制在一定的上下限內,以維持歐市金融的穩定度。ERM的進一步目標是採取歐洲統一貨幣、建立獨立於各國政府之外的歐洲中央銀行。因此,ERM一向被視為歐洲統合的試金石。
十多年來,各國相繼加人,ERM運作漸上軌道,歐洲貨幣也於一九九一年正式推出;國際金融界逐漸相信,ERM已建立穩固的基礎,足以擔當統合後的市場需求。
政府失去控制權
然而自今年六月以來,德國央行陸續投入一千五百億馬克(約合二兆多台幣),以支撐英磅和里拉的價位;僅僅九月分的前三個禮拜,就投入六百億馬克,卻有如膛臂當車,資金都落入了投資者的袋中,而仍無法挽救這兩種貨幣崩盤的惡運。
事實是,在國際金融日趨自由化,尤其是歐洲各國幾乎已取消一切管制、完全開放的情況下,金融市場已不再操控在各國央行手中。此外,在這次金融混亂中,各國央行都亂了陣腳,只顧為本國貨幣護盤,ERM的協商功能完全無法發揮。因此除非修正設計,否則ERM實不足以擔當統合大任。
歐洲各國驚魂初定,部分人士開始預測,歐洲統合可能會分成兩種組合、兩種進程;條件成熟的國家先統合,條件不合的國家則待調整步伐後再議。
依照馬斯垂克條約的規定,各國必須先將國內通貨膨脹率和財政赤字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才有資格加入聯盟;一九九七年將做第一次審核,未符標準者,可在兩年後複核,屆時合則入盟,不合則去。一般估計,能通過「體檢」入盟的,大約只有西歐少數核心國家。
最近密特朗和科爾即秘密協商,初步決定:如果歐市十二國無法同步,則德法兩國將首先結成貨幣聯盟核心;雙方訂定法郎和馬克的固定匯率,並將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一個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歐洲中央銀行,總裁由法國人擔任。這個聯盟歡迎荷、比、盧三個鄰國加入,目前尚未加入歐體的瑞士和奧地利亦可入盟;至於英國及南歐各國既然疑慮重重,不妨暫時觀望;東歐國家經濟體制相差太大,只有靠邊站的分。
然而目前立法通過馬斯垂克條約的國家,已有盧森堡、希臘、愛爾蘭和法國,比利時已進行一半,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和荷蘭則預定在年底前完成立法程序,並不因此次風暴而擱置。
歐洲統合難煞車
本屆歐體主席英國已宣布,將於十月十六日在倫敦召開歐體國家高峰會議,討論如何修正ERM的機制,和因應各地民眾對馬斯垂克條約普遍不滿的聲浪。
由於馬約是十二國協商妥協的結果,各國領袖均已表明絕不再重開談判。一位英國外交官卻指出:「不能重開談判,並不表示我們不能增加新東西。」可預見的是,馬斯垂克條約將增加若干條款,以配合丹麥和英國的情況。
歐洲統合已如箭在弦上,只能調整步伐,而難以改弦更張。儘管大方向不改,九月間的風暴確已傷害到政府和民眾對統合的信心。英國外相赫德說:「我們不能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改變和更縝密的計畫是必須的。」
短期內,歐體的課題將是修正馬斯垂克條約;中長期的課題則是正視東歐政經體制改變,對歐洲統合的影響。無可否認,東歐難民和資金東移,是目前西歐各國經濟衰退、失業率高漲的重要因素。「大歐洲」的原始構想並未包含這部分的規畫;如果歐體各國無法在東歐問題上建立共識,則今天的金融風暴可能只是一切麻煩的開始。
(廖天琪於德國,林宴風於法國報導,任孝琦綜合改寫)
巨人的惡夢
馬斯垂克條約涵蓋經濟、金融、政治、軍事等合作層面;它並且具有重大的歷史、政治意義。贊成者所持的最強理由就是,唯有藉這個環環相扣的條約,才能制約德國勢力坐大。
德國本世紀有過兩次擴張霸權、侵略鄰國、引發世界大戰的紀錄。歷史傷痕至今未癒,大部分德國人仍談「國家、民族」面色變,提「日耳曼精神」就心寒。因此四十年來,德國人拚命發展經濟,成為世界超強;在政治上部處處收斂。西德前總理施密特曾說,德國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如今德國統一,再度被視為威脅歐洲均勢的怪物。德國朝野一致贊同將德國納入大歐洲的範疇,就是怕自己會從侏儒變成怪獸。柯爾總理在簽下馬斯垂克條約時,答應了許多增加德國負擔的不利條件,就好像一個有前科的犯人,到警局去自繳槍械,可算得上用心良苦。
德國政府目前正面臨相當大的危機;原東德重建工作超過想像的艱鉅--工商企業從國營過渡到民營,有的關閉,有的改組,均需國家補助;加上產權不清、行政官僚的條條框框、工資暴漲等不利投資的因素,在在使德國經濟背負沉重的包袱。
此次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德國中央銀行。西歐各國批評,德國既要投入上千億馬克資金重建東德,又不顯對人民增稅,為了控秘通貨膨脹,只有維持高利率政策,導致各國資金不斷湧入德國,等於是將重建國家的代價。由其他國家來背負。
德國都也有苦衷。其國內難民包袱沉重,東德失業率高達四0%,一般人已對政府漸失耐心;近一年多來興起的極右派國家主義、反難民暴動,益發使社會惶惶不安。
面對德國的危機,馬斯垂克條約不僅是柯爾內閣的政治籌碼,對全歐洲而言,它即使不是鋼索,也是一條粗麻繩,至少可以防範不安的德國變成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