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前,任職農委會的黃先生,跑遍台北公私立療養院,想為老年病日益嚴重的父親,找一個二十四小時有專人醫療照料的安養處,卻發現不是環境太糟,就是「看得上眼的,以我的薪水再加他的退休金,十年內就耗盡了。」
那年,正逢他四十歲。從那時候起,他每個月定期為自己和太太存下一筆退休醫療基金,希望二、三十年後,唯一的女兒不必為類似的問題太傷腦筋。
上坡路與下坡路
在黃金時代籌算黃昏生活?黃先生並不是稀有人類。和他一樣屬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成員的台灣中生代,今日在事業奮鬥、成家育兒之外,開始發現這是另一項需要打拚的目標。
財務規畫師張仲銘指出,過去是已經退休或再過四、五年就要退休的人,才會積極做老年的財務規畫,但這一兩年卻有了轉變。他形容一些事業尚在衝刺的客戶,「同時在想人生的上坡路與下坡路」;「開始和我談退休規畫的人,年齡層大約降低了十歲。」
在南京東路的一棟大樓裡,任職人事科長的陳小姐,仔細聽完保險業務員向她提出的壽險計畫後,第一個疑問就是:「以後我要轉換成養老險種會不會有問題?」
陳小姐只有三十三歲。
根據壽險同業公會的統計,台灣地區個人投保壽險的人數,去年有百分之十五的成長,但三十歲至四十歲的人口,卻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成長率,是所有年齡層中增加最快的。
從事業務工作的賴丹羽才三十五歲,他和太太、小兒子加起來一年的保費將近二十萬元。「通貨膨脹太厲害,單純的儲蓄並不完全能依賴,」他表示。
美商大都會人壽總經理相重新指出,過去中生代投保的動機,多半是避免當自己出意外時家庭失去保障,但如今以老年生活保障為出發點的,有並駕齊驅之勢。「業務員現在都會主動向年輕投保人提出老年風險規畫,因為這是個很好的賣點。」
他預估,中生代的保險市場還會有數倍的成長;隨著需求的調整,規畫退休的保險產品還會更多樣化。
不只保險市場反應了中生代這樣的需求,從愈來愈多青壯年人做健康檢查,甚至他們對安養機構的興趣,都可窺見這股趨勢。
台安醫院、馬偕醫院與長庚醫院的健診部門均表示,青壯人口定期健康檢查的人數,與十年前比較,至少成長兩、三倍。
台北醫學院謝瀛華醫師分析認為,除了三、四十歲的人身心壓力愈來愈大外,也是因為許多人把健康檢查看作對老年的長期投資。
高齡化社會到來
在台安醫院,英商必活公司經理楊麗芬,一身休閒裝,表情輕鬆地步出醫院大廳。她剛做完簡單的健康檢查,一切OK。
她說:「我不是怕死才做健康檢查,我是希望二十年後,這部機器還能運轉自如,協助我做一些現在沒時間做的事。」
台北郊區一處剛落成不久的高級老人寓所,每個假日都有來自各地的人參觀;其中,中年人占了一半。
據業者表示,他們的目的往往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想先瞭解一下這類養老住所的情況。
玉山銀行推出長期性的「生涯規畫存款」,以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這個年齡層的客群反應最好。
為什麼有愈來愈多中生代的眼光開始轉到老年生活上?
學者陳寬政認為,提早安排老年生活是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對台灣目前五十歲以下的世代,老年生活不再是「自然而然」;過去支撐老人的三大支柱--子女奉養、退休金與社會福利,不是搖搖欲墜,就是不夠保險。
再過兩年,台灣就進人高齡化社會。本世紀結束時,台灣每十二個人就有一個老人;現年三十歲的人,在他們出生那一年,一百個台灣人有十七個一歲以下的嬰兒,現在比例已降到一.五個。今日台灣十二個人支持一個老人,等到嬰兒潮世代退休時,四個年輕人就要扶養一個老人。整個社會不論在財力或人力上,對退休者的照顧都將捉襟見肘。
不能靠政府
靠退休金嗎?
勞保目前不足的老年給付準備金,已高達三千兩百多億元台幣,公保則不足二千二百零一億元。二十年後,當退休人數進入高峰期,政府口袋裡掏得出多少錢,實在是個疑問。
美國的費絲.波普康在其「爆米花報告」中指出,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年屆中年,心中最大的隱憂,是不能肯定退休時自身的財務狀況是否能供其安度晚年。同樣的不安全感也已存在本地某些中生代的心中。
「以後是個老人必須自食其力的時代。」擁有加州大學管理碩士學位,現在家中專心照顧兩個兒子的周靜敬,因有在美國社會的經驗,七年前舉家返國後,與先生兩人一直相當留心台灣在人口結構上的變化。
他們評估將來的社會福利與退休金,只能滿足夫婦兩人退休後五0%的生活需要。周敬靜打算再過幾年要重新就業,「幫我先生分擔賺取其餘五0%的辛勞,」她笑著說。
他們的估計並不誇張。
單以老人最大的開銷醫療為例,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台灣的醫療費用七年來上漲了五0%,未來數十年預見的漲幅亦不會太小;而老人最需要的居家護理,全民健保並不負擔。
民生報理財版組長鄭永群,常常建議年近四十的同事,每年至少用一個月的薪水買基金或績優股,做為老來的生活基金,因為不提早個十幾年預備,時間必定來不及。
只要簡單換算就會發現,如果在退休前五年才開始儲蓄,每個月至少要定存將近三萬元,才可能在退休前準備好兩百萬。這幾乎是一般受薪階級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兩百萬元恐怕還不足支應一個人度過退休生活的半程。
許多人將會發現,在台灣要攢錢才能老。
高壓力的現在,高風險的未來,特別是人數日益增加的單身族與個人工作者,更容易感受到這一點。
三十九歲未婚的沈小姐,自從聽見友人描述日本中年以上單身女性在租屋、人際上所受的歧視後,遂開始她戲稱的「自強計畫」;強迫自己儲蓄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其中八成用來繳房屋貸款,數目不多的另外二成則跟會,賺點「抵消通貨膨脹」的利息錢。更重要的是,與四個年齡相近、同樣是單身的女朋友組成小小的聯誼會,定期聚集,建立老年時互相扶持的共識。
三十出頭,在家接外包設計工作的林易俊坐在租來的小工作室,環顧四周有點雜亂的環境,露出不很滿意的笑容表示:「個人工作沒人給退休金,所以我每個月除了租金與必要的開銷外,不作任何支出。」
他的哲學是寧願苦年輕的十年,不願苦老來的三十年。
畫出夢想
嬰兒潮世代由於人數眾多,就學、就業就一直面對激烈競爭,似乎從這些人的老年財務規畫上,也可以嗅出那種兢兢業業的味道。
首然,也有些中生代的老年藍圖,是為畫出夢想,而非畫掉風險。
目前在長春石化公司任職的黃國星,估計十年後自己可能因為職務升遷而必須犧牲家庭生活,已經做了提早退休的預備,打算未來轉任神職。
他家中陳設簡單,看不出是個中高收入的家庭。黃國星很早即與太太取得共識,為了下半輩子生活型態的轉變,現在就開始過簡樸的生活。
在台大語言中心,四十五歲的賴先生夾著法文課本重做學生,因為他打算五十五歲就退出商圈,到歐洲遊學幾年。
業務員賴丹羽則在每天業務衝刺之餘,還不忘向客戶「推銷」未來成立慈善基金會的想法;在退休後享受付出的快樂,是他已經著手進行的目標。
志上廣告媒體總監李志恆本身也有提早退休的計畫。他分析指出,八小時上班、二十四小時付出,是目前許多台灣中生代的寫照。在過度壓力下,回歸家庭與精神生活的想法,逐漸在嬰兒潮世代中萌芽。對他們而言,老年不是「退而休」,反而是追求平衡與人性化生活的開始。
IBM公司一年前修改退休辦法,其中因應中生代退休規畫潮流,可退休年限較過去提早了十年,並且補助員工在退休前接受開創事業第二春的訓練。
然而,有能力提早做計畫的,仍屬於台灣社會金字塔上層的一群。他們幾乎都是白領階級,收入較豐、資訊暢通。
高度儲蓄與多樣的理財工具是這一群人的特色。
特別是,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指出,他們不是原來就有房子,就是很幸運的在過去台灣房地產狂飆的時期,仍然想辦法為自己購得一方棲身之所,今日才有餘力想到謀求老年的需要。
像從事自由業的應曼文,是在買了房子之後,才開始規畫老年生活。如今房屋貸款償清了大半,她更形容自己得到自由,可以「跳出工作的輪迴」,從更精神的層面來規畫未來。
高齡社會的高危險群
但還有更多的中生代,不知或無力自現有的生活壓力中抬頭看看自己可能面對的老年問題。
行政院勞委會八十年底抽樣台灣地區二萬名參加勞保者,調查他們對於養老準備的財產管理。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回答「收入不夠花費,談不上管理」的,只有五.五%,而高中職以下者卻高到二六.一%;同時,「隨時計畫理財,並努力儲蓄投資者」,前者也比後者多了一成。
陳寬政認為那些沒有能力為老年生活做預備的人,其實正是未來高齡化社會風險最高的一群,然而如何跳出那負面循環?問題令人沉默。
就像一名受訪者表示的:「這個問題現在對我太奢侈。」面對家中生病的兩老,國中階段的小孩,以及剛剛開始的房屋貸款,他只能兩手一攤。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原是詩人聊以自侃的詩句,不過對於早生華髮的嬰兒潮世代而言,得以懷憂未必不是值得慶辛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