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或許在某一天,當我們走進捷運車廂時,映入眼簾的會是一整排博愛座?甚至還會有老人專用車廂?
不要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從今年開始,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年將增加1%,是世界老化最快的國家。再過1年,台灣勞動人口每年減少17萬到18萬人;2年後,台灣老年人口會比小孩還多;再過11年,每五人之中就有一人是老人。
面對這一波又急又猛的銀色海嘯,《遠見雜誌》28週年慶關懷台灣專題報導,特別以「養得起的未來」為題,在勞動人口逆轉的關鍵前夕,以一整本、超過300頁的篇幅,深入探討台灣老年人口引爆的機會與挑戰。並在今(31)日下午於人文空間2樓舉行出刊記者會,吸引大批媒體採訪,一同關切台灣即將面對的超高齡化社會。
活動一開始,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談起《遠見》雜誌創辦緣起,就是希望帶給國人全球視野。在8月號專刊中,他也為文積極地倡議應當「自己的工作自己找」、「自己的前途自己創」、「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最後就「自己的老年自己顧」。
《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則談到,她從20年前就開始關心老化議題,現今台灣正站在巨變的前夕,年初在選擇《遠見》今年度28週年慶關懷台灣專題時,老化議題因此跳了出來。面對老化,個人從工作、生活、學習態度都必須調整,整個社會與國家,也必須重新設計因應機制。
記者會上,《遠見》也特別邀請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剖析全球退休理財趨勢,現在全球的政府政策,已經從「確定給付制」走向 「確定提撥制」,包括台灣勞退新制、美、丹麥、瑞典、墨西哥、智利、澳洲、港、新加坡等。她提醒,不要忽視複利的力量,愈年輕開始準備退休金,愈可能達到理想的退休生活。
此外,多半國民談到退休生活時,皆以理財保險為重,對於居住生活環境反倒關注不多,而且老人家入住照護機構的意願很低,幾乎傾向在自宅養老。記者會上也特別邀請了近年積極推動高齡友善住宅的永慶房產集團總經理廖本勝,他認為「老化」已是台灣大多數家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很多民眾在換屋時都會將「無障礙」因素考量進來,所以永慶也在網站上推出「無障礙住宅」及「養老樂活宅」專區,來滿足現在人購屋時的考量。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老化議題,《遠見》還特別拍攝了二支人物紀實微影片。今日記者會現場同時也邀請到微影片主角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右二),及81歲的不老導遊劉東洲(右三),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對於退休生活的看法。
現年53歲的李偉文,從30幾歲起,就進入準備退休的進行式。他認為,朋友是豐富老年的泉源,因此成立「夏瓣生俱樂部」,和一群同好友人計畫蝸行、蝸居、蝸葬,約定老後也要住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晚年時光。
81歲的劉東洲則是「陽光老孩」的最佳代表,65歲從菸酒公賣局退休後,因流利日語、熟稔台日歷史,不到半年即找到導遊工作。信奉「人生七折論」的劉伯伯,實際年齡都還要打七折,每年帶團200天,樂觀經營退休後的第三段人生。
相關文章收納於遠見「養得起的未來」專題網頁 (2014.7.31同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