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政府上台以來,基本工資已調漲了三次,增幅為11.53%,即便如此,成效很有限,人民一點也感受不到調漲的「小確幸」。
近十年來,企業要繳交給政府的法定支出(只算勞健保費、勞退金提撥的部分),成長幅度達8.47%。而這些法定支出就佔了薪資的17.88%,意思就是說,企業每付給員工100元,每個月就要多交給政府17.88元。
以月薪3萬5千元的員工王先生為例,資方除給個月正常給薪,還要繳交6489.81元的法定支出,將上年終以及二代健保,一年下來,企業還要額外負擔近8萬元給政府。
學者建議,可調整勞健保分攤比例,台灣的7:2:1(雇主:勞工:政府)分攤制度對企業較重,三方負擔比例可以檢討或參考國外案例。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詹火生認為,企業降低成本之餘,也應該從安定勞工生活的角度出發,讓員工安心打拚,提升競爭力,才能突破獲利的瓶頸。
(圖片來源:Flickr davidz)
【原文節錄】
老闆喊苦:付員工百元薪,要另負擔17.88元
探討台灣實質平均薪資低迷不振的原因時,企業最常提出的理由是,勞動成本已逐年增加,才會降低調薪意願。
根據全國工業總會估算,近10年來企業要繳交給政府的法定支出(只計算勞健保費、勞退金提撥的部分),成長幅度達8.47%,且逐年增加。
從薪資結構來看,這些法定支出占薪資的百分比就高達17.88%。意即企業每付給員工100元,每個月就要多交給政府17.88元的勞動成本。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吳偉臺根據「2014全球繳納稅款指標」調查指出,9年來台灣的勞工稅從2004年的10.6%大幅提高到2012年的19%,增加8.4個百分點。這與工總計算近10年增加8.47%的法定支出成本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