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數當前民進黨各路人馬,從校園走上街頭僅年餘的陳師孟,言笑內斂,作風質樸,極不像政治人,但是,他出任民進黨秘書長一職,卻有高度政治意味。
民進黨幕僚長人事案遲遲未定,主席許信良飽受黨內派系纏鬥之苦。直到他打出陳師孟這張牌,眾人先是錯愕,繼而點頭稱「有道理」,再又看出了許信良「有創意,富謀略」。
雖然任教於台大經濟系的陳師孟,格於校方規定,可能只暫代秘書長到今年八月,但民進黨引進外省籍、國民黨元老之後、學術界和社運圈出身的陳師孟,正如康寧祥點出:「代表了民進黨對許多社會批評的回應。」
爭取外省人士認同
省籍考慮是這項任命最淺顯易讀的用意。許信良毫不隱諱,希望藉由陳師孟的外省籍背景,消除一般大陸籍人士對民進黨的疑慮。
民進黨表現出接納外省人,毋寧更希望透過陳師孟的例子顯示,即使是外省人也能接納民進黨。
祖籍浙江的陳師孟,頭纏白布條,身披抗議背心,混在群眾間用台語交談,在各種示威活動中,或大聲疾呼「反閱兵,廢惡法」,或斥責國民黨「停頓憲政才是耍無賴」。
一位上街頭抗議的民進黨員說:「這也是一種生物實驗。南部長大的外省人(陳師孟)不同於北部的,可見政治主張不是天生,而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堅持意識型態的新潮流系大將邱義仁,說得更坦白:「可見台獨主張與省籍無關,即使是本省人,如果反對台獨,民進黨也會與你保持距離。」
胸懷大中國的費希平和林正杰,因國家認同問題先後脫離民進黨,自稱「非統派」的陳師孟,則在民進黨鮮明地標舉台獨主張後,積極投入。他不只一次批評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眼光投注在中國大陸,並未將台灣當做安身立命之地。
陳師孟不是唯一抨擊執政黨的外省人,但身為國民黨元老陳布雷的長孫,無疑提高了他發言的分貝。
陳布雷半生追隨輔佐蔣介石總統,是著名的「文膽」,民國三十七年自殺身亡。儘管陳師孟曾多次解釋,家世背景對他的成長過程並無特殊影響;但當他去年與一群教授集體燒毀黨證,退出國民黨;當他表示祖父是「國民黨腐敗的犧牲品」時,的確頗具歷史嘲諷的震撼力。
多位民進黨人士也期許,吸納專業能力受肯定的學者,能夠帶動民進黨改變體質,扭轉草莽剿悍的形象。
一個陳師孟動員五百人
台大政治研究所學生徐永明,與一群研究生組成「台灣憲政改革會」。去年一批教授聯袂棄國民黨而就民進黨時,他和朋友們曾私下思忖:「不知民進黨有無智慧善待這些知識份子?」如今民進黨徵召陳師孟任要職,解答了他們部份的疑問。
公共政策是民進黨較弱的一環,陳師孟的經濟專才在黨內顯得突出。
去年,陳師孟與其他五位澄社學者合著「解構黨國資本主義」一書,強烈批判國民黨近半世紀來「以政權壟斷經濟利益,再以經濟優勢鞏固政權,進而用政經力量控制全社會。」作者之一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說,在研究過程中,陳師孟逐一發現許多違背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原則的現象,也促使他一步步離國民黨而去。
民進黨的林濁水特別指出,隨著金權政治惡化,台灣的經濟衝突將愈演愈烈,該黨正需要如陳師孟的經濟學者提供對策。
陳師孟領軍的「一00行動聯盟」,推動廢除刑法一百條,反制閱兵,曾給政府不小壓力。「行動聯盟」的募款能力有時勝過民進黨,而陳師孟個人的動員能力約可達五百人。民進黨自然也希望透過他,吸取這股以學生、教授和弱勢團體為主的新興力量。
除了對外企圖爭取外省籍人士、學術界和社運圈的認同,民進黨引進無派系瓜葛的陳師孟,對內也可在美麗島和新潮流兩派系間尋得平衡點。邱義仁就坦陳,許信良邀他任副秘書長,他一直未接受,直到推出陳師孟為秘書長,他才欣然答允。
一位國民黨中央人士也觀察,陳師孟是外省籍的學者,與省籍人士和地方角頭素無淵源,在黨內不可能握有資源,美麗島和新潮流兩派系都不會與他為敵,可慢慢調整權力結構,陳師孟負有「階段性功能」。
書生牌四兩撥千斤
通常牛仔褲球鞋裝束,背一只登山包的陳師孟,走在校園裡、運行隊伍中,乍看仍是學生氣質。但擁有多重特質的他,一旦涉入政壇,不同的人卻在他身上讀出不同的意義。
林正杰認為,民進黨刻意強調陳師孟的省籍,正是因為本身具有濃厚的省籍意識,否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位曾多次與民進黨合作的無黨籍人士也說,省籍問題「是每天都要解決的事」,像開會時是否雙語發音,外省人在群眾運動中能否免除壓迫感等等。如果以為選舉時請外省籍的張忠棟上電視廣告,或搬出陳師孟,就能解決問題,「那也太投機了。」
堅信台獨主張違逆全球整合的潮流、危害台灣安全的關中,否定民進黨起用外省人作幕僚長,就能使台獨合理化,「即使至今為台獨自焚的也只有一個外省人(鄭南榕)。」
至於陳師孟以黨國元老之後棄國民黨而就民進黨,對民進黨的意義可能遠大於對國民黨的衝擊,只在百年老黨中激起輕微的漣漪。
「脫黨並不表示道德的昇華,」台大社會系教授龐建國直言。尤其目前很多事情攸關最終極的國家認同問題,陳師孟等人既然「道不同」,與其「打著藍旗反藍旗」,倒不如「放下藍旗,舉起綠旗」,將界限劃清,不少國民黨人反而鬆了口氣。
而民進黨真能善待知識份子嗎?龐建國也表示,國民黨人才濟濟,個人較難突破,不免有無力感,相同的人才在民進黨中的確較易受到重視。但是,如果陳師孟對基本的台獨立場不能堅持,可能會與朱高正、林正杰同樣地遭到排斥。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民進黨內派系惡性鬥爭由來已久,超越派系的陳師孟,目前雖被當作緩衝板,但有朝一日碰到爭奪權力資源的攤牌時刻,如何自處處人,可能是書生本色的他從未面對的難題。
台大在七十七年度校務會議曾決議,「專任教師不得借調擔任任何黨團的專任職務,」所以陳師孟可能只暫時代理秘書長。
事實上,當年陳師孟正是推動這項提案最力的提議人之一,如今境遷事移,他為自己立下的規矩所限。不滿他的人批評他「自打嘴巴」,支持他的人則肯定他為民進黨「知其不可而為之。」
不論陳師孟的秘書長生涯維持多久,許信良的這步棋,反映出他對民進黨發展方向的思考。
陳師孟從一名大學教授急速轉變為知名的政治人物,有的朋友體諒他「犧牲不小、壓力沈重」,也有不少人對他殷殷期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否則對知識份子是種打擊。」
在陳師孟這饒富象徵意義的人物身上,投射了此時此地台灣最大在野黨的諸多關鍵問題;只不過,真正透徹的解答,卻不是他一人能完全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