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倫敦活動規劃公司Digital Shoreditch所舉辦、一個為了孕育下一個臉書或是Twitter而舉行的創業比賽,贏家將獲得160萬美金的投資,目前已有來自77個國家、超過1000人報名參加。這場比賽也點出倫敦迅速竄出的新創公司一個問題:這幾百間小資新創公司有可能創造出幾十億英鎊的債權發行,或是成為大公司注目的焦點嗎?
科技城其實需要這樣的「出口」以形成企業生態,讓成功者帶出下一個成功者。新創的成功公司成為投資者,提供不只資金還有技術。所以創造出Candy crush的倫敦網路遊戲公司King,發行債券無非是一個好消息。
就像其他的生態圈,科技城也受益於重要潮流:雲端技術和免費軟體降低新創公司的成本。但倫敦可以比其他歐洲城市前進的更快,尤其是巴黎和柏林。第一波網路潮在倫敦留下許多經驗豐富的企業,語言和生活型態使倫敦對於有企圖心的海外年輕人更具有吸引力,這也要感謝英國政府,早就發現這項優勢,卻從未出手干擾。
然而,英國對於新創產業而言,仍然是一個難以有所成長的國家。線上借貸公司Wonga的老闆表示:「我們有100個職缺,如果可以雇用英國當地人填滿一半的缺額就偷笑了!」通常有才華的人必須從美國或世界其他地方引進,但移民政策對於歐盟以外國家人民而言,非常麻煩。
雖然許多歐洲領先的創投公司都以倫敦為基地,但金融問題卻是另一個障礙。政府方面,正在刺激倫敦證券交易所降低新創公司的上市難度:和25%的流動資產相比,新創公司只需10%。同時,政府也發佈「未來五十」計畫,將支持50間公司量身定做的海外擴張計畫。移民政策也將成為下一個改革目標。
引進更多的創投公司是重要關鍵,首相辦公室近期舉辦投資討論會議,其中一項建議就是修改稅法,讓個人可以透過投資新創基金節稅。雖然沒有人保證倫敦科技城很快將產出下一個臉書,企業生態也剛開始成形,仍需要一段成長期,但整體看來,科技城走在自給自足的生態軌道上,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一般。(林芳宇整理)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