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前夕,清華大學旁的台汽車站排滿了返鄉投票的學生,在百餘公尺長的人陣中,一位助選員耐心地發著傳單:「請支持社民黨,」還加上一句:「我也是清大學生。」
校門前的光復路上,國代候選人的宣傳車穿梭著。巨大的半身像,搭配身穿超人裝、手持憲法的漫畫人物,一面播放「科學小飛俠」,一面廣播:「清大教授張一熙是您最佳的選擇!」
選戰之外,由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政府合辦的「老闆娘」企業經營研討班,在週五晚間上課。兩個月的課程,交大將出動七位教授,為三十八位老闆娘灌輸經濟、電腦、財稅、生涯規畫等概念。
這些活動的背後,代表了位於新竹的兩個學術堡壘正在蛻變,愈來愈多的清華人和交大人走出校園,推動新竹的發展。
台北的「飛地」
清華和交大,背靠著背,橫跨十八尖山東側,一百三十多公頃的山坡地;校地合起來比台大校總區還大,學生卻只有台大一半不到。「就綠地而言,我們是很luxury的,」清華校長劉兆玄得意地說。
硬體建設也令人艷羨。相思林密布的山坡上,一幢幢簇新、寬廣的大樓才竄起,老舊的校舍就跟著翻修。單在八十一年度,兩校的經費就編列了四十多億元,攤在學生身上大約每人四十萬元,比一般公立大學學生多出一半;也比私立大學學生多出五倍有餘。
一位新竹的教育工作者就說:「他們是理工科的「貴族大學」。」
距離高速公路太近,這兩所大學和台北的關係似乎比新竹還密切。每到星期假日,學生「回」台北跳舞、買書、看電影;高速公路上也常見教授開著車,在新竹、台北兩地奔波。
「清華和交大就像是台北的「飛地」(地處某縣而由另一縣管轄的區域),」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創辦人李亦園指出。
地處新竹的清華和交大,感情和生活方式仍然屬於台北;當地的知識分子甚至戲稱清大校門前的光復路是「忠孝東路七段」、「建國南路十段」。
吹起新竹風
疏離的情形近幾年已然發生改變。
六年前,任富勇以清華體育組副教授的清新形象,一舉奪下市長寶座,首開新竹市學者從政的先例。四年後,工研院化工所副所長、清華客座教授童勝男繼任新竹市長,又寫下學者從政的另一章。
兩任市長為清、交大打開了參與市政的管道。接下市府委託的研究計畫、擔任市府顧問,清、交大教授也嘗試在各種公共建設,扮演監督、批評的角色。
「學校和地方的互動變多了,」甫當選二屆國代、積極投入新竹市政建設協進會的清華材料系教授張一熙說。
四年前,三十位清、交大教授和地方人士在「李長榮事件」長期抗爭無效的情況下,創辦了「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經過一年多的圍堵、抗爭、請願,終於趕走無心做好污染防治的李長榮化工廠。該協會二六六名會員中,六十七位是大學教授。
半年多前,地方人士出錢,清、交大出力的「新竹風」雜誌,也在「喚醒共同記憶、描繪共同遠景」的理念下登場。缺乏有力的行銷和宣傳,清華對面的大學書局「一個月還是可以賣掉二十本」,負責人郭國安表示,「新竹風」是該店的暢銷雜誌。
校園內關心地方的社團也逐漸增多。
五、六年前,清華社團禁令一開放,社團以每年十個的速度成長。愈來愈多的清華人和交大人放棄假日,定期拜訪資源缺乏的山區、孤兒院、啟智中心。最近新竹市成立的「玉米田」劇團,有三分之一的團員來自清華。
走出實驗室關懷人群
大環境改變,催化了校園與地方的互動。
在新竹住了四十多年的清華課外組輔導老師李存治表示,社會風氣開放、學生急速膨脹,「學生需求增多了。」
五年前清華、交大因為學生激增、開放外宿,釋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加上工研院和科學園區的上班族,附近商圈一下被帶起來。
「三年前月租只要一萬五,現在開價十萬都有人敢租,」郭國安指著五十坪左右的店面說。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的成立是另一帖催化劑。
七年多前,中研院院士李亦園應前任校長毛高文之請,到清大創辦人文社會學院。任內六年中陸續成立一個系、五個所,延聘了一些具有社會實踐力的學者。他們主動與當地接觸,實踐「區域性、本土性和對弱勢團體的關懷」,清華社人所副教授李丁讚分析。
人社院也開闢了一條接受新觀念、新思潮的管道,在校園內撞擊出不同的聲音。一些台北才看得到的異議性社團也開始生根。
五十八年次,去年剛從清華核工系畢業的黃綺芳,回憶學生時代參加的環保社、女性研究社說:「社團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目前是婦女新知新竹籌備會總幹事的她,「想跟人接觸,不想待在實驗室。」
對大多數理工科系的學生來說,社團和社會學科可能只有調劑的作用。交大電工系三年級、文服社社長簡鴻程無奈的說:「這裡的社團生命都很短,功課壓力太大了。」 矛盾的是,正是這種用功鑽研的風氣,使得清、交大在理工領域一向走得沉穩。
清華理工科教授每人平均發表的論文數是全國第一;工研院員工大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於清、交大,在科學園區,清、交大畢業生也占了顯著的比例。
「沒有清、交大,就沒有工研院,也就沒有科學園區,」科學園區管理局地政規畫組彭台臨博士點出三者的共生關係。
透過這種產、學、研的互動,清、交大不斷製造一批批高薪、高科技的白領工程師,為新竹注入新的生命力。新竹市長童勝男肯定地表示:「沒有充足的大學師資和設備,沒有辦法造成科學城。」
然而近乎一元化的價值觀,也可能會培育出「有用、卻不一定快樂的人,」強調均衡人生的交大校長阮大年以溫和的口吻說:「交大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過於實際,往往忘了作人還有另外一部分。」
面對人文資源的不足,阮校長預備在未來幾年設立第四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讓交大變成具有人文素養的專業大學。
已有人社院的清大,打算將觸角伸入生物醫學領域,「清華原本就是人文與科技並重的大學,」清華校長劉兆玄言詞中透著自信。
做為科學城的基石,清華和交大的未來,牽動著新竹的未來。
或許,開放和多元化將是下一階段互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