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你勾勒出心目中理想小學的藍圖。
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密切的師生關係。我小時候經常逃學,喜歡唱戲,不喜歡上學。一直到四年級碰到一個喜歡拉胡琴的老師,叫我到他的宿舍,拉琴教我唱戲,才發現學校很好啊!就這麼開始喜歡上學。那位老師改變了我的一生。 因此,小學最好每班人數不要太多,加上適當的老師人數,讓師生間有更多接觸和瞭解。老師能夠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喜歡思考和接觸新東西。
最理想的國民教育是五育並重,而非智育掛帥。
我對基本國民教育有三點期望:一、教育孩子正確觀念;二、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三、啟發學習興趣。做到這三點,以後自然開花結果,他們會往不同的興趣、領域發展。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理想小學即可勾畫出來。
問;硬體設備應具備那些條件?
答:燈光、課桌椅……,尤其是廁所不要讓孩子害怕去上,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設備不需要奢侈,但要設計得好、做得好、維護得好。
硬體當然很重要,不過軟體更重要,如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老師的引導。
我上小學時正逢抗戰,所以都是在廟的大廳上課,上學前還要先撿柴升火,把教室弄暖。一到六年級學生混合上課,可是師生間的感情很親密。
落實個別差異教學
問:參觀過台北市教育局指定的郊區小學--湖山國小後,你認為它的優點何在?如何推展至全省其他小學?
答:我覺得很好。這些學校正好藉此機會落實個別差異教學,也就是小班制,並且能讓學生接觸大自然。
人口集中的都市,學生人數太多,若要實施小班制,必須不斷增加教室,也有很多限制,使得小班制無法實施。
我覺得家長如果不滿意學區擁擠的小學,不妨把孩子送到郊區小學,可以得到更好的環境。這些因人口減少、學生流失的偏遠郊區小學,也能因人口回流,而不必裁撤,我希望不光是台北市,台灣省、高雄市也可以參考類似作法。
問:郊區小學在教學方法上有那些值得借鏡?
答:這正是我們落實理念的機會。
我特別強調「郊小」應從事所謂個別差異教學。將來一定是常態分班,你不能期望每個學生能力一樣強弱,但在教學上如何照顧到每個孩子?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在師資教育上,這方面訓練較弱。訓練一個老師,好像是先假設他到班上去,所有學生都差不多,都能用同一個方法教。今天國民教育的很多問題,都是從無法照顧個別差異延伸出來的。
(余宜芳、賴文惠採訪,余宜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