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歲的山田,是個建築業經理。像大部分的日本人一樣,他已經對未來的休閒生活有了藍圖:考過六項不同的資格考試;讀四百八十本書;買一片地來蓋房子;還要騎自行車環遊世界;再去讀藝術學校;去當義工為老年人服務……。
事實上,山田的計畫已經緊密的排到西元二0一八年--準備買片墳地的時候。
山田不但是個工作狂,他還罹患了九0年代的時髦病--休閒狂症(playaholism)。
對工作狂來說,過去十年是他們最暢快的日子。整個大環境(尤其是開發中國家)急速發展的結果,人們的工作時數也往上竄升。根據一項統計,一般人的工作總時數平均增加了二0%,休閒以及睡眠的時間都銳減;甚至一個人放棄休假的次數愈多,愈引以自豪。
在這種潮流之下,工作本身已成為一種威望;反之,閒散無事就被視為無趣、失敗的表徵。這樣的社會價值取向,正促成了德國人一向稱頌的「成就社會」(achievement society)。
休閒也會帶來壓力
在假日短少,休閒時間減縮的繁忙日子裡,現代人想要玩,就只有更加費心的安排原本已很緊湊的活動行程。比如說,去看展覽前,先趕一場電影;參加會議後,立刻去游一趟泳。人們爭取時間休閒,就跟上班工作一樣緊張;而努力安排休閒,也已帶給他們強大的壓力,使休閒本身喪失恢復身心平衡的價值。
對於做每件事都希望有收穫的現代人來說,想要不得這種時髦病,還真需要學習和練習。日本人有鑑於此,很多公司都聘請了專家,輔導員工如何安排假期,享受生活。
日本國家休閒協會還開了課,專門訓練這種「休閒輔導員」,希望經由他們的幫助,各公司員工能真正得到休息,繼而發揮更大的工作潛能。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了休閒狂症並不難。如果一個人空下來的時候,會因為沒有安排任何活動。而感到焦慮不安的話,他就已經罹患此症了。
一般人認為,現代人患這種病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空閒的時間那麼少,而想要娛樂的項目那麼多,結果當然只好把時間塞得滿滿的了。
效率專家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真正的休閒,應該是什麼事都不要做,最好拔掉電話、關掉傳真機,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擾,徹底的放鬆;而且每個週末都應該至少放鬆四小時。即使有計畫要活動,也該儘早安排,從容去做,這樣才可能達到休閒而不生病的目的。
(取材自Time, The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