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開發中心
中國第三大都市--天津,整個渤海灣經濟圈的中心。它不僅是中國東北部海岸最大的貿易港。也是前往北京必經的關口。天津與北京相距一百三十七公里,地理位置近似漢城與仁川之間的關係。人口達八百五十萬,與北京、上海同為中國三大直轄市。
投資環境優異
為了吸引外國投資,天津市特別規畫一個「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的科技管理局局長王榮樁強調,此地投資環境的優點有:
一、擁有航空網、高速公路、鐵路,以及與全球一百五十個港口船舶貨運往來的航線,交通便捷;二、是擁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工業都市,有豐富的技術人力,與北京地區的高級科技連結便利;三、擁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專科以上學校二十八所,教育根基發達;四、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地下資源。
王榮樁指出,在漢城--北京或漢城--天津航空線及仁川--天津海運線開航之後,此開發區將為南韓的企業投資提供更大的便利。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天津港,距市中心約五十公里,總面積為三十三平方公里,其中,預訂為南韓工業專用區的土地約有一.八平方公里。
目前來投資設廠的南韓企業有「泰和運動鞋有限公司」與生產汽車音響、假髮、塑膠眼鏡、玩具等六家投資企業,以及與中共合資的「三環樂喜新材料有限公司」。
「三環樂喜」正準備生產一種超強力的磁石,可做為電腦與音響器材的零件。這項合資計畫相當特別,由中共提供原料、機械與技術,韓方只負責經營管理。以五0%的出資比率到中國大陸投資的三環樂喜公司韓籍總經理丁柱榮對未來的展望非常樂觀。他說:「如果前景不看好的話,幹嘛到這裡來?」
瀋陽:工業重鎮
如果把天津當作是渤海灣經濟圈的中心,那麼,遼寧省的瀋陽、營口,以及山東省的青島便是它的兩翼。
瀋陽與長春一樣,是東三省的主要都市。人口有五百五十七萬,是遼寧省省會。這個工業都市的地位不亞於天津,它的造船、製藥、機械、電力工業等,已發展成為中國屬一屬二的重鎮,而產業勞動人口也達一百二十萬人。
瀋陽是東北地方最大的都市,交通運輸非常便捷,陸運、空運發達;「瀋大高速公路」(瀋陽至大連),是中國境內最長的高速公路,長四百二十公里,通車後使得瀋陽與大連,營口之間往來更為方便。
吸引外商投資
瀋陽市的西郊有一塊占地四十平方公里的「瀋陽出口加工區」,從一九八八年起,這個如工出口區便全面吸引外國企業投資設廠。
目前,已確定有四十五家外國企業將在這裡設廠,其中有十二家已完成設廠並開始作業。
由於瀋陽市內有八萬七千餘名朝鮮人,因此當局相當積極地吸引南韓企業去投資。今年四月間,瀋陽市副市長與加工出口區的副主任還專程到南韓訪問,舉行投資說明會,在漢城全力展開遊說活動。據說目前已有數家紡織、成衣、皮革等業者有意到瀋陽去打天下。
營口:前景看好
位在遼東半島西邊的營口,是南韓企業投資的另一個重點。擁有二百三十萬人口,是東北第三大港,每年的貨物吞吐量達八百萬噸。
一九八八年營口設立「新港開發區」之後,就開始積極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目前已有十八個外國企業取得設廠許可,有十二家已經開始生產。獨資的十家外商企業中,南韓占了六家,從事的業別為化妝用品、皮革、縫製、木製品及成衣等。
企業界看好的地方
儘管南韓民眾對營口比較陌生,但企業界卻相當看好這個地方,原因是:一、此地的輕工業較發達,勞力密集型的南韓企業到營口投資,對確保勞動力較為有利;二、營口有四、五萬朝鮮人,南韓企業較易掌握語言相通的勞工;三、地理位置較近,而且氣候也適宜。尤其仁川到營口間的海運航線已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之中,預料今年內開航,未來南韓企業到營口的腳步將更為頻繁。
青島:地利之便
與南韓距離最近(五百七十公里)的青島,是南韓企業投資最多的地方。擁有四百多萬人口,生產大量棉花,紡織工業發達,機械工業頗有基礎,也是山東省石油的出口港。
未善用地利之便
雖然青島與南韓距離最近,但交通反而極為不便。每月只有三趟貨輪直航益山,目前從南韓到青島,必須從仁川先到威海衛再轉陸路到青島。如果開關仁川到青島的定期直航航線,應可大幅改善目前的交通條件。
青島曾被德國與日本占領,開放較早,現在還留下不少德國式建築。一九八五年,南韓一家擴音器製造業者到青島投資設廠後,陸續又有東亞製藥、三養食品、韓國皮帶工業等八家企業在青島設廠製造產品。
青島因為得了地利之便,成為南韓企業在中國大陸最早與最多投資的地方。但由於人口、交通狀況、工業基礎、技術人力、腹地等綜合投資環境比天津差,只得把南韓工業區的設置拱手讓給天津。
黃金經濟圈的魅力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天津地區相連接的渤海灣一帶,與南韓的西海岸已然形成了一個經濟圈。
這個所謂的「渤海黃海經濟圈」,不僅具備了南韓與中共之間最短距離的優勢地位,同時也是雙邊經濟交流最適合的地點。尤其,最近南韓的「土地開發公社」決定在天津地區闢建南韓專屬工業區,使得渤海濱地區引起了南韓企業界莫大的關心。
全方位的擴散
天津的「東北亞經濟研究所」所長崔泰殷,是研究渤海灣經濟圈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大陸學者。他對此地區的發展潛力做了以下的說明:「中國把東海岸地方的開放做為經濟發展的起步,而發展的策略是全方位的擴散,由南而北。由海岸而內陸。深圳、珠海等五個經濟特區是以香港、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為著眼點;東三省與渤海濱地區等東北亞烴濟圈,則是以日本、南韓、蘇聯、北韓為考慮而促進開發。因此,希望南韓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交流,能夠以北方地區為、王要開展的區域。」
對於渤海濱經濟圈的發展潛力,南韓的「國際民間經濟協議會」(IPECK)的本部長李輔根指出,渤海灣地區不僅中國政府積極吸引南韓企業前去投資,對南韓企業而言,也是最具魅力的地方。
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之前,曾有一些南韓企業經香港人的介紹,前往深圳經濟特區投資,但一九八九年以後,大部分的南韓企業都把關心焦點轉投注在渤海灣地區。
投資比重日益增高
從統計數字就可以發現,南韓企業在渤海灣地區的授資有多麼活躍。一九八五年到今年三月底為止,南韓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整體投資,渤海灣地區占了六四.九%。預料九0年代以後,渤海灣地區的投資比重還會更高。
渤海灣地區的南韓企業大致是以天津、瀋陽、營口、青島等地為投資據點。此外,遼寧省的大連、本溪;山東省的威海衛、煙台,也有不少南韓企業進出。這些地方都是中共繼五個經濟特區之後,在一九八四年指定開放的十四個沿海都市。每個都市都選定特定區域做為開發區或加工出口區,積極吸引外國企業前去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