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投竹山的農家子弟,小時候家境清苦,三餐無法溫飽,營養不良的我自幼體弱多病。母親以前常開玩笑,說我骨瘦如柴,眼睛卻很大顆,街坊鄰居都說看起來像非洲難民。
農業時代的醫療資源並不發達,也沒錢看醫生,生病時常會買成藥吃,因此我從小就是「藥罐子」。有幾次病得特別嚴重、吃藥也未好轉,家人帶我去給醫生診療,不久身體便康復。因此小時候,我就有從醫的願望,希望將來也能替他人消解病痛。
台中一中畢業後,我考上中山醫專(現改制為中山醫學大學),臨床實習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學回憶。實習時會發現,課本學的和實際運作很不同,比如病人出現病症時,該做哪些檢查、排除哪些因素、要如何判讀報告……,真實情況比教科書更加複雜。
對醫學系學生而言,實習就是「真槍實彈」的操演。病人入院後,要先寫好病歷、做健康檢查,第二天晨會再上台報告。
早年的病歷還未電子化,醫生必須把病人的所有資料記在腦中,這並不簡單。隔日晨會,底下坐滿一排總醫師、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實習醫師要一個個上台報告病人的情況,壓力之大可以想像。
有的主治醫師很凶,實習醫師若寫錯病歷,主治醫師會把病歷扔出窗外,還得跑下樓撿回來修正。這種訓練雖然嚴酷,卻很扎實,因為臨床醫療是不容許出錯的。
幸好,當時我遇到一位認真的主治醫師,他見我實習時十分認真,又常發問,因此樂於教導,也會主動提醒該注意的細節。
主動發掘問題 才會學到更多
無論是不是相關科系,我都建議學生,實習很重要的是「不恥下問」。如果都不發問,別人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也無法教你。因此,主動發掘、提出問題,才會學到更多。
醫療工作講究團隊合作,實習的態度比專業能力更重要。做為實習生,應尊重醫療單位給予的指示及建議,否則缺乏團隊精神,將被視為他人的負擔。
跨領域也是醫學教育的重點之一。愈來愈多人呼籲,醫學生的養成除了醫術外,更應重視醫德,也就是加強人文關懷的教育。
以中山醫學大學為例,「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是近年相當重要的課程。過去醫病溝通往往從醫師專業出發,但病患沒有醫學背景,容易衍生醫病衝突;現在應該反過來,醫師從病人的角度出發,建立良好的溝通品質與信任關係。因此,學校除了傳授醫術,也應培育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近年來,醫界變化快速,亟需跨域人才的投入。中山醫大也鼓勵學生多元學習,比如全校有超過20個跨領域學程,有些系甚至將跨域學程列為畢業門檻;各系也逐年調降必修學分,讓學生有餘裕選修其他課。目前看來,跨域人才在求職機會與待遇上表現較佳,也較有能力應對快速變化的產業。
大學四年,除了鞏固本科的專業知識外,可多探索其他領域,培養自己的多元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