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簡單生活節「造池塘」 壯大音樂、文創力量

城市音樂祭推手、中子創新執行長 張培仁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6-12-28

瀏覽數 24,150+

簡單生活節「造池塘」 壯大音樂、文創力量
 

本文出自 2017 / 1月號雜誌 愈慢,愈值錢

2016年12月初第一個週末,天氣晴朗得像個夏天。邁入第十年的「簡單生活節」,這次又回到台北。超過60組藝人、上百個創意品牌,讓整個華山文創園區,從室內到室外,從舞台到市集,從路面到草地,都是滿滿人潮,就像一場流動的生活饗宴。

做為兩岸三地唯一一個以城市生活美學風格為主題的音樂節活動,無疑改變了很多台北人對城市生活的想像。

美國《華爾街日報》旅遊版曾專文介紹,華山園區讓忙碌的台北人,有一個喘息的空間,堪稱亞洲奇景。文中便舉例,兩年一度、融合音樂和創意市集的「簡單生活節」,每次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都大受歡迎。

2006年,第一屆簡單生活節就是在華山展開。當時沒人知道,一場門票要價上千元的音樂節活動,究竟是狂想還是妄想。

但那天,已故廣告人孫大偉說:「這像是核彈浩劫後,發出的新芽」。現在,新芽已蔚然成為一整片草原。

兩天湧八萬人次 共襄盛舉

今年擔任大會主席、有如簡單生活節「精神領袖」的李宗盛,在記者會重申貫串十年的精神:「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剛落幕的2016年台北場,兩天下來湧入八萬人次。

簡單生活節從第一屆開始抱持必須養成消費者付費習慣的理念,堅持收取門票。但歷經十年,走過台北、台中和上海後,這次竟首度開放自由入場。

主辦單位指出,不收門票多少是因為華山園區的活動舉辦規定更改,後方草原區不再接受售票活動的申請。但更主要的,是在大量人潮帶進周邊消費,加上永豐銀行等企業的贊助下,「確實也不需要賣票了。」

如果到簡單生活節現場,看到每天四萬人、兩天八萬人,所有人一定都會想,為什麼很多政府辦的免費活動找來大牌巨星,都還不一定有這麼多人。但簡單生活節台上都不是主流明星,媒體娛樂版面也很少報導他們,卻能吸引如此人潮?

「大家或許會很輕鬆地解讀這是簡單生活的品牌效益,但實際上是裡面有很多漣漪效應在擴散,」長得高高大大、一手創辦簡單生活節的中子創新執行長張培仁說,因為每個獨立樂團都有他的一小群粉絲,每個創意品牌也有他的一小批熟客,加總起來就是很大群體,「花了十年時間才走到這一步。」

從2006年到現在,簡單生活節累計現場參與的農學、生活、環保、設計等創意手作品牌共超過900組,海內外參與音樂人超過500組、現場參與人數超過36萬人。

前進上海 門票收入5000萬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2014年起,張培仁更把簡單生活節帶到上海舉辦,小清新的台灣風格,年年在上海吸引數以萬計人潮。去年10月三天活動,粗估光門票收入就有台幣5000萬元。

不光如此,三天下來透過騰訊視頻直播觀看簡單生活節的用戶瀏覽量,更歷史性突破千萬。對台灣而言無疑也是最成功的行銷。

「2006年前,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台灣有很多年輕人可以創作,甚至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可以做得很好的創意,」張培仁振振有詞強調,但現在可以看到,台灣創意品牌,數量真的很多,而且品質真的很好,真的很專注。

十年下來,張培仁把頭髮留長了,標記的落腮鬍夾雜愈來愈多灰白。當年20、30歲的年輕人,現在都變成30、40歲的中年人。跟在張培仁身邊工作的人觀察到,「在他的心裡面,好像有一部分還一直停留在那個時候。還是很叛逆,好像有個文青還活在那裡面。」

許多台灣創意品牌跟著簡單生活節一起創立。以公平貿易衣料品起家的「繭裹子」,創立第一年就參加簡單生活節,活動結束後立刻從台中搬到台北。共同創辦人楊士翔肯定地說,參與簡單生活節是繭裹子剛起步時非常重要的契機,一開始就打開知名度。如果沒有這個活動,繭裹子這麼小的品牌,應該很難被大眾注意到。

2016年台北場,繭裹子更受邀為台北場設計主視覺布置,用針織手染毛線,包覆會場各個角落。楊士翔解釋創作理念,「一條看起來很簡單的線,代表的無論是一首歌或一句話,彼此串連成一個個的節點,就可以創造很大的力量,構成一個空間,」就像簡單生活節為這麼多創作者與品牌提供了空間。

又如2016年在獨立音樂圈聲勢頓起的「草東沒有派對」,就是簡單音樂節常客。張培仁觀察,「草東什麼宣傳都沒做,卻紅到整個亞洲。就是因為丟對一顆石頭,漣漪就嘩!整個擴散出去。可是你得先有那個池塘。」

「以前最紅的電影是超人,現在復仇者聯盟裡是一群英雄,」他說,簡單生活節打的是群體戰,很多年輕人、年輕品牌在這裡被發現,然後跟簡單生活節一起成長。

結合文化與商業 把夢做大

中子創新旗下除了簡單生活節,也生長出華人最大創作平台「StreetVoice 街聲」、音樂展演空間「Legacy」、餐廳與文創商品通路「好丘」,展現出文化與商業結合後的加乘效益。

張培仁說起一個他愛講的小故事。某個日本建築大師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他看不起現在日本的小建築師。因為他那個時代的建築師,都用論述和學說,改變了一個城市的樣貌、改變了人的生活。

大建築師批判現在日本的小建築師,「做的東西都很小,像漣漪一樣,水花一漂就沒了。」

結果日本的小建築師們聽到後,竟組成一個「漣漪學社」,對大師回說,「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把身邊的事做好,就會有一整個很美的池塘。」

過去十年「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大量被談論,但在張培仁眼中,必須分成文化、創意、產業三件事來看:「文化是我們怎麼活、怎麼想。創意是在生活中擷取所產生的養分,發現生活裡的欠缺,形成作品。產業則是讓它規模放大。」

在他看來,現在正是產業放大的時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