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瘋搶慢城認證 讓小鎮傳統文化留根

鳳林、大林、南庄、三義 獲國際認證

陳承璋
user

陳承璋

2016-12-27

瀏覽數 219,250+

台灣瘋搶慢城認證 讓小鎮傳統文化留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1月號雜誌 愈慢,愈值錢

近一、兩年來,全台各鄉鎮颳起一股申請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認證的風潮。

從2014年開始,花蓮鳳林拔得頭籌,申請到全台第一個慢城認證後,短短一年來,又增加了嘉義縣大林、苗栗縣的南庄與三義。

「慢城認證對觀光太有幫助,陸續又傳出很多鄉鎮搶名額!」三義鄉鄉長徐文達談到慢城認證,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此刻,包括台東池上、關山、花蓮瑞穗,還有雲林古坑等,已都表達強烈的申請意願。

台東縣政府更大費周章,把國際慢城組織副主席孫大鉉(韓國人)請到台東指點迷津。2016年3月,縣長黃健庭還特地率領人馬到韓國慢城取經,希望台東也能爭到一、兩個認證,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因為全台鄉鎮申請太踴躍,甚至傳言指出,國際慢城組織打算針對台灣限額,頂多再認證兩個城鎮,讓想參與的鄉鎮繃緊神經。

倡導保護環境與文化資產

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為何讓大家趨之若鶩?跟義大利是全球慢食(slow food)和「慢活」(slow living)運動的發源地有關。

1986年,麥當勞打算進駐羅馬「西班牙廣場」。當時,義大利美食評論家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為了抗議速食文化進入義大利,於是發起慢食運動,企圖阻止麥當勞挾著全球化資源,危害當地傳統飲食文化。卡羅.佩屈尼因此被封為「慢食之父」。這股運動,經過長年演變,成為今日人人口中「慢活」的價值核心。

到了1999年,義大利幾個城市,為了進一步阻止全球化的侵害,包括奧維托(Orvieto)、布拉(Bra)和波西塔諾(Positano)等市長,共同發起慢城組織,提出倡導保護環境、保護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資產、推行健康飲食方式等主張。

他們提出慢城認證,共涵蓋七大面向、八大公約與72項指標。截至去年,全世界已有30個國家,213個城市通過認證。

在亞洲,韓國是最早響應者。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已有11城鎮認證,為亞洲最多。台灣則是近兩年才開始風行,獲得認證的城鎮與中國大陸並列亞洲第二,各有四個。各城鎮摩拳擦掌想爭取認證,是因為看上通過認證後所能帶來的效益。

爭取認證原因1》

提升國際能見度 讓人想一探究竟

以發起城市義大利的布拉為例,原本僅是人口約三萬人的不知名小鎮。在積極保存傳統文化、風土民情後,形塑了強烈的在地特色,反而吸引國際學者、美食家等前往,更創造了當地工作機會。

全台第一位從義大利拿取慢食大學碩士的徐仲,對布拉的旅遊體驗印象深刻,當他到布拉時,看到當地的傳統建築美感,是其他地方看不見的;布拉也保存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餐廳,可以吃到最好最特別的餐點。

另一方面,同樣為慢城的埃蒙特大區(Piemonte)內的朗格──洛埃(Langhe-Roero)和蒙費拉托(Monferrato)葡萄園景觀,因為傳統風貌保存得當,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行銷科長詹家銓指出,當城鎮愈是具備在地特色,就會愈國際,因為國外觀光客都會對別人沒有的特色,感到好奇。

爭取認證原因2》

旅客停留時間愈久 消費愈多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孫大鉉接受《遠見》專訪時也強調,推廣慢城的目的,是要讓城鎮回歸在地本質,進一步提升觀光的「質」。

當城鎮能成功營造慢下來的氛圍時,「因為停留時間變久,消費的金額就會愈大!」詹家銓一語道出慢城所帶來的慢商機。

近幾年來旅遊業早已吹起一股深度旅遊浪潮。相較於過去團進團出,走馬看花,如今的遊客更傾向單點深入體驗,也造就許多新創旅遊平台百花齊放。慢城發展,正好與此波趨勢不謀而合。

爭取認證原因3》

提高附加價值 吸引青年返鄉

偏鄉城鎮因為推動慢城,帶動觀光品質提升時,更能吸引青年返鄉,解決青年外流問題。

自2012年準備慢城認證的台東池上,靠著「產地餐桌」的概念,輔導在地小農升級。

例如以時令餐桌節,讓小農集結起來,依照不同季節,舉辦在地食材的節慶,吸引遊客體驗慢食、慢活精神。在小農開的餐廳,能吃到最道地的食材,進一步形成慢食產業鏈,吸引青年返鄉。

長期在台東推廣慢城理念的津合堂顧問公司執行長郭麗津觀察,近幾年來,的確看見愈來愈多年輕人返鄉耕田,最主要原因是,他們了解到原來農耕也能變成高附加價值產業,還有年輕人自己從事農業轉型轉出心得,開始當起顧問,四處輔導。

只不過,慢城推動並非短時間就能成局。孫大鉉認為,台灣僅花不到兩年就有四個慢城,腳步太快!他建議,推動慢城最看重的是文化留根,「要做到這些,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郭麗津強調。

徐仲直言,慢城推太快,恐怕淪為觀光行銷宣傳的口號,導致理念無法落實。由於慢城認證並非申請到,就能鬆口氣,因為每四年必須重新審核,倘效益不彰,將被迫取消認證。看來,台灣人要追求慢城精神,還是得再慢一點。

【取得國際慢城認證,須符合八大公約】

慢城認證包含七大面向、八大公約、72項指標,其中最重要的八大慢城公約為:

●人口不超過5萬

●致力於保護與維持純淨的自然環境

●大力倡導與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技術

●培育本地文化,保護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資產

●推行健康的飲食方式與生活方式(吃在地食材、地產地銷)

●支持當地手工藝人與本地商業的發展

●熱情接待外來客人

●鼓勵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培養公民意識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