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劉宇環:類主權基金有譜,台灣要趕快動起來

趨勢領袖1〉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6-11-29

瀏覽數 18,400+

劉宇環:類主權基金有譜,台灣要趕快動起來
 

本文出自 2016 / 12月號雜誌 向老說不 我的熟年進行式

但才開始籌備,就傳出人才招募不易、規劃時程落後等困難。

出席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的台、美、中三地重量級創投業者,美商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早從2008年起就開始呼籲台灣應該成立主權基金。他怎麼看籌備中的國家級投資公司?

台灣缺乏國家型創投帶動

劉宇環北京出生,台灣長大,赴美創業。1983年受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召喚,返台投資,並引進矽谷創業模式,親眼見證台灣科技業起飛,股市上萬點狂飆的榮景。

他的中經合集團如今在台北、舊金山、北京都設有辦公室,成立數十年來,投資逾300家新創事業,2016年4月才與國發基金合作台矽基金專案,集資近台幣50億元,希望透過創投,將矽谷最新科技引進台灣。

其實,今天台灣經濟支柱的半導體產業,30年前也是不折不扣的新創產業。

劉宇環回憶,當年李國鼎就是因為去矽谷看了一趟,決定台灣需要創投,回國後立刻找了美國ADL顧問公司為經濟把脈,做成台灣產業白皮書,為後續數十年產業打下基礎。

「今天的台積電、聯電,都是當時就定位好了,」他說,當時把脈結果決定台灣需要有上游半導體、晶圓廠,抓到重點後,上游建好了,周邊的產品就一個一個出來。「那時候的台灣,真棒啊!」他好懷念。

有了過往經歷,劉宇環認為,如今台灣產業動能欲振乏力,就是因為缺乏有力的國家型創投帶動。

譬如目前總統蔡英文希望推動的生技產業,其實並不是新鮮產業。早在2001年政府「兩兆雙星」計畫裡頭的「雙星」,就有一星是生物科技。另一星是數位科技。可惜的是,因資金與技術不到位,最後失敗,被譏為「兩道流星」。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當時生技業策略之一是打造台灣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委外研發產業,最後也成效零散。

劉宇環惋惜地說,CRO是高技術服務業,現在全球每年有900多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如果當時台灣能夠堅持,現在已經做起來了。如今反而是大陸的CRO發展起來,還成就出像無錫藥明康德這樣的大企業。

他直言,過去政府官員心態普遍求安穩。但現實是台灣已經落後、低薪,產業無法升級,也沒有新的產業,不能再只求安穩。

過去幾年他年年向政府提出建言,呼籲台灣仿照新加坡的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成立一個「TIC台灣政府投資公司」(Taiwan Investment Corp.)。且最快的方式就是把現有的四大基金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區域型基金。

但結果呢?「台灣政府官員每個人都是Dr. No」,談到這裡他忍不住不滿,每當他提出要以國家力量投入創投,官員們總是搖頭說「No」,讓他年年建言,足足碰壁八年。

執行團隊必須超然獨立

他舉例,好比現在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這個基金就可以代表國家。有了TIC,台灣對外,無論是經濟、外交、投資都會有一個窗口。

至於執行團隊,他嚴肅地說,一定要超然獨立,不能只在政府官員裡面找。如果台灣內部人才不夠,可以延攬外籍人才。

「還好現在動起來了,」談到國發會將籌組百億基金,他稍感安慰。但是否能達到他希望的目標呢?現在評論,還早得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