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林文昌指出,近幾年金融業都聚焦於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面對一波波海外進擊,金融業對於國際人才的需求非常急迫。「所以現在各大學的財金所,在外語能力的要求上愈來愈嚴苛!」林文昌強調。
銀行3.0時代 服務力求客製化
除了外語能力的重要性之外,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韓千山指出,國內金融產業競爭白熱化,各銀行愈來愈注重朝向銀行3.0(Bank3.0)轉型,也就是透過時下最夯的大數據應用,積極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取向。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Tech)無疑是2016年最夯的新名詞。第三方支付、P2P(個人對個人)放款、線上自動理財等,在新科技的浪潮席捲下,不只產業出現劇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理財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法規等,也深受影響。許多財經相關研究所也觀察到這股趨勢,紛紛開設新課程,讓學生及早具備相關專業技能。
舉例而言,當消費者使用手機股市看盤軟體,或下單各種金融商品的同時,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數據,就能匯流成一個能掌握消費者動向的大數據資料庫,進一步獲知消費者的資產組合配置、正在關注的匯率商品,達到產品服務客製差異化的目的。
「過去,財金學群研究所只針對相關科系尋找人才,如今各產業界更需要多元人才的加入,」韓千山指出,為了因應各種財務資料、大數據應用的業界需求,統計學系、數學系等大學畢業的學生,就讀財金領域研究所會更加吃香。
至於在就業領域面,主要分為銀行業的理財專員、分析員,證券業自營商、承銷商,還有會計事務所、企業財務部門等等,然而近日各界均議論學歷貶值問題,韓千山說,經過研究所扎實訓練的學生,起薪4萬元起跳絕無問題。
校園現場〉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頂尖學者移地教學 感受國際洗禮
溽暑的熱氣從柏油路面蒸騰而上,暑假的校園空蕩蕩,經濟學研究所的教室卻座無虛席,恩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仁正以一口流利的英語,對著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子演講,交流各國產經現況。
這是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的「移地教學」計畫,與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日本廣島經濟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等頂尖學府合作。
「書本內的知識往往只是隔靴搔癢,」商學院院長傅祖壇積極延請外國學者來台授課6週,講解各國經濟議題,讓學生了解全球產業的實質面向。
此外,東吳大學也提供優渥的獎助學金,鼓勵老師、學生出國發表學術論文,不僅增強學術英語的使用能力,也讓學生在就學期間,就放眼國際社會,增強個人競爭力,以符合國際經濟的人才需求。
學生畢業後,有一半以上會前進金融業,另一半會在政府單位或製造業。
產官學觀點讓知識更活用
扎實的理論課程和國際文化洗禮,讓學生能夠用客觀的資料做數據分析和模型預測。但要如何與經濟政策結合,提供更上位的思考?經濟所有21位教授、40位業界講師,還有幾位重量級的業師,如前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前財政部部長許嘉棟、前中央研究所所長朱雲鵬等,期待能帶給學生產、官、學三方觀點。
「學經濟就是要『經世濟民』,講求實用性,」傅祖壇解釋,每一個經濟現象的背後都住著一個核心架構。
例如,根據理論預期,利率的下降會造成投資金額的增加,「但這個利率會降多少、投資金額會增多少,是沒有辦法預測的。」
理論往往還要透過實證、假設、及資料分析才會變得清晰,進而對國家政策、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產生實質的影響與幫助。
為了讓經濟的知識能夠活用,經濟所也開始安排一些企業實習的機會。傅祖壇密切掌握台灣金融業的變化,隨時調整課程和政策方向,除了補充課程內容,更重視和企業接軌,把學生推到整個時代的最前端。
「校友的管道讓我們更容易進入業界,」經濟所學生李春霖,今年獲得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公司的實習機會,體驗了投資模擬競賽。競賽中,透過網路即時連線的仿真系統,結合現實市場波動,讓學用得以合一。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須具備語言能力、數學統計能力,對於各種財務數據的分析具有熱忱
可能就業產業:銀行業、會計服務業、證券業、金融保險業等
主要職位:理財專員、銀行高階管理人才儲備幹部(MA)、金融研究員、會計師、統計精算人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