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體育署運動城市的調查,自2009年至2015年推動「打造運動島計畫」以來,國內運動人口比例從80.6%提升至83%;規律運動人口(定義為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達130下或運動至少會流汗會喘)的比例,也從24.4%提升至33.4%。
不過,該項調查也發現,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最低的族群集中於職工族群,也就是25歲至44歲的年齡層,約占25%,為什麼青壯年反而運動時間最少呢?
規律運動 享受身心靈暢快感
「職工族群是體育署推動全民運動的最大瓶頸,原因在於工作太累、沒時間運動,」體育署署長何卓飛說,這個年齡層以上班族為主,因上班太累、女性又正處於生育年齡,種種因素造成他們較少運動。因此體育署也正思考要如何突破這個瓶頸。
何卓飛指出,2013年體育署成立時就提出「體育運動白皮書」,其中針對「全民運動」的部分,目標是藉由推動全民運動,讓所有國民健康。
何卓飛直指,職工族群規律運動的比例只有25%,低於其他族群,除了工作太累外,也因為不少製造業老闆仍堅守傳統思惟,認為工作時間長、工作量重就代表績效良好,運動是其次,甚至將運動與打混畫上等號。
他認為,這樣的保守思惟其實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事實上,員工有規律運動,工作效率反而會提高。
有運動習慣的何卓飛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適度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多巴胺及血清素的生成,有助於抵抗壓力,並使大腦保持最佳狀態。他更是規律運動的擁護者,不論再忙,每天一定安排運動的時間,充分享受運動帶來身、心、靈的暢快感。
「規律的運動不僅是為了個人健康,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表現,」他再三強調。
另外,對企業來說,建立職場運動習慣,能夠提升員工健康生活型態、改善工作壓力及職場倦怠,提升專注力、工作能量與創意,拉抬企業營運績效,可以說是「無形的獲利」。
運動風氣盛不盛 成企業福利新指標
早在幾年前,國內外企管學就已強調透過團隊登山、競賽,凝聚向心力,運動更可提升企業健康形象,脫離「血汗工廠」、惡老闆的罵名。
「企業推動運動不僅是顧及員工健康,對體育運動的贊助也是一個著力點,」何卓飛說,從員工健康及企業的社會責任出發,體育署也在今年正式舉辦運動企業認證的活動。
他認為,藉由運動企業認證來獎勵重視運動的企業,可以宣導各企業間的運動文化,提升企業對運動的重視。「運動企業認證」有兩大目標,對內,希望企業建立推廣員工運動風氣的機制;對外,希望企業能夠對於運動產業或選手進行贊助,進而達到全面推廣目的。
此外,「運動企業認證」也可透過企業間的良性競爭,提供勞工更優質的運動環境和福利,讓民眾更了解企業推廣的運動成效,並做為運動福利的指標。
今年申請運動企業認證的情況非常踴躍,有些公司會結合企業特色辦理特殊體育運動活動,例如台灣電力公司結合台電在全台各地的資源,例如在台中風力發電廠區舉辦繞著風力發電機路跑活動,全長雖然只有八`公里,但員工參與熱烈,台電相關藝文社團也共同參與,就是一個結合在地企業資源以及跨領域加值的典範案例。
又如,玉山銀行的「玉山登高峰」活動,每年兩梯次,登玉山之前還有體能訓練,活動又符合玉山銀行的企業形象,效果非常好。
在企業贊助體育活動方面,不少科技業也將新科技運用在體育運動,例如宏碁公司贊助「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這是國內唯一通過國際認證銅標的馬拉松賽事,競賽項目多,報名人數也多。宏碁為此特別開發一個「abSportsFun運動平台」接受登記報名,讓團體報名與個別報名的機率相等;又推出萬金石馬拉松專屬App,將最夯的物聯網與數據分析技術整合其中,可即時傳遞氣候、交通管制、路況、跑者位置查詢、照片搜尋功能等。
企業帶頭 創造全民多贏局面
何卓飛分析,在台灣的運動產業中,運動製造業有很強的表現,像捷安特、喬山等公司的成績有目共睹。但運動服務業方面卻有待加強,因為才剛起步,不像歐美國家,全家觀賞運動賽事或從事休閒運動已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他話鋒一轉指出,運動要成為全民的習慣,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由企業帶頭做起,「創造出政府、個人和企業多贏的局面。」為了鼓勵企業贊助體育,體育署也將研議企業贊助減稅的議題,希望讓更多企業願意投入運動活動規畫,同時也針對不知應贊助何種活動或對象的企業,提供企業運動贊助媒合平台;幾年下來在平台上媒合企業贊助運動的金額已高達10億元,希望可透過企業支持,達到提升全民運動風氣的目標。
身為國內體育政策的大家長,何卓飛不是只說得一口好運動,他自己固定在每週三、五打羽球和桌球,每週平均運動7到10小時。在出發去里約奧運前,因為公務繁忙而病倒住院,因此瘦了6、7公斤,現在已恢復體力的他卻笑稱,他是因為太忙沒時間運動才生病。
何卓飛開的小玩笑,印證了規律運動的重要性。上班族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身體健康,工作也會充滿活力與效率。因此,大家一起來規律運動吧,身體健康、工作也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