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遠見》採訪前,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正與公司內部的工會代表開會,主題是放寬勞動條件。
過去司機如果遲到或忘記打卡,一次要減發敬業獎金200元,當天協調後,放寬為第一次不扣錢,第二次才減發,降為100元。目的是釋出善意,讓員工願意留下來。
司機調度受影響 掃墓專車沒人開
最近的勞運事件,讓李建文憂心,勞資雙方變得互不信任,彼此防備,「這對雙方都不是好事。」
7月20日,首都客運董事長李博文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及台灣公共汽車客運工會聯合會理事長,首要任務就是代表同業和政府溝通「一例一休」修法,因為廢除彈性工時的作法,已有客運業者反彈,揚言在週末停駛。
主因是,一例一休後,每七天非讓員工休假一天不可。但以每年清明節為例,前後如果不連續八天行駛掃墓公車,根本沒辦法疏運人潮。
以後照新制讓員工假日出來執勤,加班費是平日的2.6倍,人事成本將多出兩至三成。
「撇開加班費不談,人力調配的問題很大,」帶領首都客運連續15次拿下北市聯營公車服務第一的李建文感嘆,即使客運駕駛員的平均薪資高達6萬,但壓力大又辛苦,年輕人根本不願意投入。一例一休後,人力無法負荷,只能申請減班。
其實不只客運業,自從「一例一休」進入立法院,服務業各行各業早已叫苦連天。
甚至連商發院董事長暨全聯總裁徐重仁都表示,政府想給民眾福利,卻沒考量服務業的特性,「在加班成本增加,又找不到人的情況下,以後老闆可能要自己下去顧店。」
政府端出「一例一休」,希望達到全面「週休二日」。依政府統計,目前約64%企業已週休二日,沒有的只有36%。
修法本意是要解決這些沒有週休二日的企業問題。然結果是,那些64%已週休二日的企業也被拖下水。
成本上漲是最直接的衝擊。一家連鎖量販超市估算,一例一休額外增加的加班費用,將直接啃食掉淨利的1/4。
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也指出,雖然便利商店九成聘用計時人員,但直營店及總部仍有不少正職員工,一例一休將導致加班費及人力增加,「初步估計,增加幾個億跑不掉。」
加班成本墊高 排班難度也高
加盟主尤其受災嚴重。一位便利商店加盟主扳指一算,不含勞健保和勞退成本,一家店每個月至少增加1萬1000元的人事成本。
算得清楚還好,更多的人資和財務部門,則是被新法規加班費複雜的計算公式打敗了。擁有300多家企業會員的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祕書長洪雅齡,最近就接到好幾個會員的會計師來電,抱怨一例一休配套的加班費計算模式太複雜。
原來今年5月新政府剛上台,就推翻之前勞資協議「只紀念,不放假」的七天國定假日,當時連鎖加盟協會就有會員向洪雅齡反應,早在前一年就制定預算,但下半年突然多了五天假,加班成本也多了五天,讓人深感困擾。
沒想到一例一休修正案推出後,加班費的計算公式卻更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資方搞不懂,勞方也搞不懂,員工可能每天擔心老闆不小心算錯或故意跟他計較,」洪雅齡點出一例一休對勞資關係的衝擊,容易引發彼此間更多的猜忌和不信任。
加班成本墊高是一回事,事實上,一例一休導致工時沒有彈性,再加上本身人力就捉襟見肘,才是服務業最大的痛。
「一例一休就像緊箍咒,把服務業箍得愈來愈緊,」晶華麗晶酒店集團人資副總劉富美比喻。
她觀察,國內消費者對服務的要求愈來愈高,什麼都要求最高標準,然而政府給服務業的彈性卻愈來愈少,「如果不是服務業24小時的輪班,台灣怎麼會有那麼便利的生活?」
尤其飯店業的淡旺季明顯,可能農曆7月宴會廳員工有半個月休假,其他的月份就只能休四天,飯店還會預借假期給員工。
劉富美預期,未來配合一例一休,將無法應付旺季的人力需求,造成服務品質降低,淡季強迫員工不能休假,一定要到班,好整以暇沒事做,士氣也會隨之鬆散。
一位百貨主管透露,一例一休實施後,第一線員工排班會排不過來,屆時只好把後勤叫來輪一天前勤,才能符合人人一例,又解決樓面排班問題。但畢竟服務客人不是人人會,品質下降在所難免。
兼職正常化將是未來趨勢
對政府來說,一例一休除了希望解決國內勞工工時過長的問題,也要徹底讓服務業低薪化的老問題一次迎刃而解。但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對此並不樂觀,「恐怕無法帶動薪資成長」,因為國內景氣低迷,一例一休讓服務業增加成本,也很難透過漲價轉嫁給消費者,哪有辦法幫員工加薪?
劉富美強調,一例一休逼企業強迫正職員工休假,就算員工自願加班,企業也不敢要,因為成本太高了。眼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不能關門的飯店,不能沒人當班服務客人,只好大量改聘時薪員工,「兼職正常化將是未來趨勢,」她預測。
服務業共同的最大困擾是,早已經找不到人。將來又缺乏用人彈性,不少連鎖業者大歎,乾脆暫停展店。洪雅齡最近就接到企業會員打來抱怨,「下半年本來預計新開十家店,可能不得不砍半。」
弔詭的是,當政府極盡希望造福勞工,但勞工真的打從心底開心嗎?其實也不是人人都開心。
儘管每天新聞上看到的是勞工團體抗爭,希望多放假,但更多的勞工心聲,是沉默的。他們不一定人人想多放假,反而不少人希望多賺點錢。
一位宅配業主管無奈地說,由於公司知名度高,為了遵守法規,堅持不讓司機加班,結果反倒讓想多賺點錢的員工離職,投靠中小規模的快遞公司。
辛炳隆分析,台灣低薪現象,讓部分勞工必須透過加班解決收入問題,這是很殘酷的事實,「實施一例一休,這些勞工加班維持生計的狀況,應該仍舊持續存在。」
「有的員工要錢,有的要假,」劉富美坦言,之前就有年輕員工反應,他們不需要那麼多天假,反倒希望多歷練學習,或是平常都不放,累積假期去旅行,還有員工想要在下班後多打兩個小時工賺錢,但這些都不合法。「為什麼不在員工可承受、又沒有風險的情況下,給業者一些彈性?」她說。
接受完《遠見》採訪,劉富美急忙趕赴兩個月一次的五星級飯店人資主管聚會,正巧討論的主題,就是一例一休對飯店業的影響。
「之前已經因為勞檢疲於奔命,現在又來一個一例一休,」一位飯店人資主管滿腹無奈地表示,有時一個月被稽核兩次,或兩個月三次,勞檢人員毫無預警就出現在大廳,竟完全不能理解農曆7月宴會廳員工都不上班的行業特性。
這也是所有知名服務企業共同的痛。「勞檢單位都拿大品牌開刀,因為樹大招風,稽核次數高於其他同業,應該也比較容易有業績,」一位餐飲業者忿忿不平地說。
一家便利商店高階主管透露,關係企業有員工凌晨5點去幫店鋪處理緊急狀況,6點多就打卡下班,結果被罰了2萬,以為她超時工作;還有總部員工晚上7點多打卡下班,被勞檢人員質問為何沒付加班費,「我留下來等老婆,所以晚點走啊!」連員工也為公司叫屈。
一位流通業大老也忍不住在聚會上抱怨,已把每月勞檢100萬起跳的罰款列為必要勞動成本。
不少服務業主共同的心聲是,如果政府一昧以自己的角度去保護勞工,或一廂情願想讓台灣擁有先進國家的福利制度,卻沒有思考企業和大環境能否跟上,當企業的獲利節節敗退,不但對國內GDP沒有幫助,覆巢之下,相信勞工也很難受益。
「資方的心聲,勞方的難處,不是政府隔靴搔癢可以理解,」一位百貨業者氣極敗壞地說。
服務業者盼能制訂專章
5月25日,一年一度的連鎖加盟協會會員大會上,創會理事長之一三商行顧問翁肇喜上台致詞。當時已傳出新政府想恢復七天國定假日的消息,服務業普遍對下半年突然增加五天成本及造成作業困難頗有微詞。
但翁肇喜對著營收總合占台灣流通零售業超過一半的台下會員企業代表說,保障勞工權益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必須坦然接受,即使發現有委屈或不合理,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反對,「咱本來就不是靠政府走到現在,也賣肖想靠政府欲尬咱衝煞咪(台語:也別想靠政府幫我們做什麼)」。
已占台灣七成GDP的服務業者還有個多年心願,就是制定「服務業勞動專章」。現行勞基法,本質以「製造業思維」為軸心,無法滿足服務業的需求。
「既然GDP七成都來自服務業的貢獻,為何不為服務業訂專章?」徐重仁不解,因為日本勞基法就根據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適用法令。
這個問題,服務業不知向政府陳請過多少次,始終未受到重視。劉富美猶記,去年北市勞動局邀集零售業、旅館業、運輸業等代表會談,當場也有不少人提出訂立勞基法服務業專章的需求。
當時政府代表的回覆令人傻眼,「我知道你們很需要,但如果只幫服務業做,其他產業會不會也跳出來喊要專章,那我們不就有修不完的法?」
沒有工時彈性的勞動法規,等於逼著台灣服務業退步,競爭力下降,政府在制定勞動政策及配套措施時,不得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