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戶外型高階核廢料乾式貯存設施安全,還是室內型比較安全?反核團體跟台電已爭吵多年。這一吵,也讓核電廠的運轉及高階核廢料處置更加棘手。
放眼國際,高階核廢料(用過的核燃料)乾貯技術已近30年,截至2014年10月止,全球使用中有121座,室外86座、室內35座。可見戶外乾貯受國際普遍採用,為何台灣仍爭議不斷?
戶外乾貯三層保護,比法規嚴格五倍
當日本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大地震後的兩小時,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陳錫南從自家頂樓往外看,發現蘭陽平原上空,有一半被烏雲籠罩,他直覺日本福島的輻射汙染。
從此,陳錫南以一股超乎常人的熱情,自掏腰包建置網站、舉辦論壇、請學者研究,提出對乾貯設施的各種疑慮與建言。連新北市、反核團體都很重視宜蘭人文基金會的調查,他還被新北市延攬為核安監督委員會委員。
彙整陳錫南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等人的意見,均聚焦在乾貯設施的安全性,以及暫存是否變成永久的兩大議題。
首先,國外的戶外乾貯設施多位於氣候乾燥且人煙稀少地區,核一、二卻位於潮濕海邊,光是核一半徑30公里範圍內,就有約470萬居民,核二半徑30公里內,也有550萬人,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此質疑,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長邱賜聰說明,核一、核二採用的設計已應用於好幾座除役電廠中。美、日、韓等國也有19座位於環境與台灣相似的海邊,人口密度近於或高過核一廠,並未發生輻射外洩事故。
不過近來天災不斷,陳錫南擔心核一乾貯的場址不夠安全,因前有土石流潛勢溪流乾華溪,後有陡峭順向坡,防落石功能、擋土牆結構及邊坡穩定尚有安全疑慮。
當《遠見》記者到核一的乾貯場時,確實前有溪流後有山坡。
核一廠副廠長黃清順說明,乾華溪最窄處寬10公尺,山坡地僅80公尺高,基座高於海平面24公尺,邊坡也不是順向坡。
後來又做格梁地錨、微型樁及擋土排樁等加固設施至標高55公尺處;並設置防落石柵欄、擋土牆及預留10公尺緩衝區等。
目前施作完成、高6.03米的六座外加屏蔽就暫放於面積0.45公頃的乾貯場內,光鋼筒+混凝土護箱+外加屏蔽就重達210.58公噸,相當32.4台大貨車重量(6.5噸重)。
據當時參與「屏蔽與輻射防護」審查的清大核工所教授許榮鈞指出,乾貯的三層保護,讓廠界個人年有效劑量,比現行法規0.25毫西弗嚴格五倍。
反核團體對戶外乾貯存疑:怕暫存變永久
因為是台灣的第一次,原能會邀集30位專家學者,分成十個小組歷經兩年才審查通過。「超級地震、海嘯,高溫、潮濕高鹽分蝕損,連飛機撞擊風險都考慮進去,」許榮鈞進一步說,連山崩土石流會掩埋排貯存設施,溫度會上升多高,多久可清除,全部都模擬試算過。
但反核團體仍對戶外乾貯充滿疑慮,最擔心的就是「暫存變永久」。陳錫南坦言,想在台灣找到最終處置場很困難,沒人敢保證核廢料會放在室外多久?國際已有最新且安全的室內金屬桶貯存設施,為何不考慮?他質疑台電可以在2015年2月編列112.57億,計畫將1200束用過核燃料送往海外再處理,「為何不能重蓋室內乾貯?多花10幾億,保障下一代安全。」
郭慶麟也強調311大地震時,福島核電廠的室內乾貯歷經九級大地震跟10幾公尺高海嘯,仍安好無恙,為何不選擇通過考驗的室內乾貯,「台電別想幫既有乾貯設施蓋個房子就好,只要是原來的桶子,我就是不同意。」
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直言,乾貯設施一擺不知是何年何月?民眾最擔心暫存變成無期限,新北市已盡最大努力協調,「整合雙方意見後,最大公約數就是乾貯,但台電的是戶外,民眾要室內。」
對國營事業台電而言,要改變通過的政策,談何容易,到底要戶外還是室內?要依法啟用既有設施,還是順應民情重做?這個燙手山芋,新政府能解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