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結合頂級工藝 陳念舟鑄造出70萬銀壺

台灣首位登上嘉德拍賣的藝術家

陳承璋
user

陳承璋

2016-01-27

瀏覽數 79,250+

結合頂級工藝 陳念舟鑄造出70萬銀壺
 

本文出自 2016 / 2月號雜誌 跟上十三五錢潮

一只茶壺要掏出多少錢才能買到?2015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拍賣的藝術品當中,出現了一系列由台灣人所創作的銀鑄茶壺。

很難想像,拿來泡茶的壺,一只竟能喊出70萬元的天價。

創作此壺的人來頭可不小,他的妻子是台灣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林麗珍,曾被歐洲最重要的文化藝術電台ARTE遴選為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之一,就此奠定在藝文界的地位。

北投文物館前副館長洪侃聽到這號人物,也立即雙眼發亮,滔滔不絕形容他的才氣過人,更把他所創作的茶壺,拿來與日本銀器大家石黑光南做相比。「他就是台灣的石黑光南,」洪侃如此形容。

他,正是無垢舞蹈劇場的團長,今年65歲的陳念舟,是登上嘉德拍賣史上第四位「活人」,也是台灣第一人。

念體專打籃球 卻會十八般武藝

此人會造得一手好壺,故事得先從他年輕時期開始說起。

陳念舟出生於書香世家,由於父母熱愛收藏中國文物,長期浸染其中,培養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雕玉、寫毛筆字都難不倒他。

這樣的才學著實讓林麗珍初識他時嚇了一跳,因為陳念舟大學念的明明是台北體專,打的是籃球。

林麗珍猶記,當年與陳念舟交往,以為他頭腦簡單,沒想到受國家徵召入營當兵的他,為了表達問候之情,便以毛筆寫信傳達心意。當林麗珍第一次收到信時,心頭還納悶,到底是哪個人的毛筆字那麼好看。

定睛一看,發現署名為陳念舟,「那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打籃球的人,那麼有才華!」

陳念舟研究過的學問,都能讓他搞出許多名堂來。

他其實還是個杜鵑花育種高手,從他手上培育的杜鵑品種,高達500餘種,據說,他所種出來的杜鵑,色彩不僅豔麗,甚至可比美牡丹燦燦綻放,堪稱杜鵑育種先驅。

這股才氣與執著,延續到茶藝、品茗上,一樣轟轟烈烈。

陳念舟鑽研茶道至今40餘年,從清時期的紫砂壺器,再更深入的往前推移鑽研,追溯至唐宋時期,以中華文化為底蘊,才淬鍊出獨到美學的金銀壺器。

事實上,現今台灣與中國製壺的材質,大多採陶器、砂器、瓷器為主,甚少見到以金銀器鑄造的壺器,陳念舟卻大膽捨砂器而就金銀,原因其來有自。

捨砂就金銀 源自古書記載

唐朝「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就曾記載「用銀為之,至潔」,表示用銀煮水,能使水潔淨,以現代科學來解釋,銀器煮水會釋放微量銀離子,能改變水質,讓茶湯變得甜美,還能兼顧殺菌。

另外,晚唐茶書《十六湯品》更指出,「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梧桐樹)」,都確切記載金銀器用來泡茶煮水的文化。

有了歷史資料佐證,讓陳念舟深具信心。有次他以銀杯喝酒,驚訝發現眼前這杯酒變得好清甜,從此起心動念,想要嘗試以金銀來創作好看又好用的壺器。

不過,在累積創作能量的過程,比他想像艱辛。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金銀壺器本該是傳統,可是走遍中國與台灣各處,就是找不到,」陳念舟回憶,當時問遍了骨董商,卻遍尋不著。

原來,由於早年中國人民生活困苦,倘挖到金銀壺,就難逃熔毀的命運,因為熔掉可以變賣。

第一把壺找汽車鈑金師傅做

第一步碰壁後,他轉而赴日取經學習卻失利,只得以唐宋明清等史料為佐證自學,輔以蒐羅清代以來的宜興紫砂壺、德化白瓷壺,每只動輒百歲的老壺近手把玩鑽研,經過數年,設計超過百張草圖,第一隻壺才終於催生。

不過,有了想法後,他還得組織團隊貫徹實行,「一個壺器的製作很複雜,我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自己來,」他說。

但找人,又是一件困難差事。

事實上,陳念舟所設計的壺,鑄造的困難度極高,「結合了許多工藝,有珠寶工藝、木工藝以及金工工藝,」洪侃解釋。

所以陳念舟的第一隻壺問世前,他見過無數金工師,透過在工藝界的朋友奔相走告,結果,第一把壺卻找了一位專門做汽車鈑金的師傅來製作,做出來的樣式,讓他見了,睡都睡不著。

終於,幾經迂迴,歷時六年,團隊才全都找齊,包括負責鍛錘工藝的陳逸、木工藝師侯志慶等,近十位師傅的組合,才得以成就他的大夢。

茶壺要考究歷史、結合現代

陳念舟的壺,到底珍貴在什麼地方?

其實,他的茶壺不僅考究中華茶文化的精隨,也融入台灣本土文化,相互揉雜後,形成「絕對中華,非常台灣」的特色。

就拿遠赴嘉德拍賣的「珊瑚」煮水壺來說,因為台灣是珊瑚礁經地殼隆起而露出海面,創作靈感正是來自台灣野柳。

觀其壺身遍布微小鍛痕,珊瑚礁特有的「坑槽洞室」,以巧妙的安排,圍繞壺身四周,這些痕跡皆須鍛造師屏氣凝神,細心敲槌,達15至16萬次,才能夠讓遍布鍛痕的壺身,具有視覺上的美感。

壺上的提梁,採以木材製作避免燙手,為了讓木紋的橫切面一致,木工師傅須以數十片木皮,一層一層的疊搭形塑,才能避免各種相異的木紋擾亂外觀。

壺鈕的形制設計更是精心。無論珍珠、瑪瑙、白玉,走遍世界各地揀選,琢磨成金瓜,在壺頂上逕自閃著珠光,成為整隻壺的焦點。

對陳念舟來說,一只壺不單單要有好看的外表,更要做到好用。所以不僅要考究歷史淵源,更要敢於結合現代工學。

其實陳念舟後來因為建築與景觀規劃的實務工作,融入所學,透過流體力學的運用,讓壺嘴注湯「回流」,使注水俐落,不會亂滴。

提梁、單柄,則採人體工學,讓倒水的姿態能怡然輕鬆,徐徐入杯。

採訪過程中,陳念舟不斷拿著茶壺獻寶,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就像個大男孩拿著珍愛的玩具與人分享一般。

他不諱言,自己是個「好奇老寶寶」。就是這份對萬事皆好奇的心,才能夠讓他造出懾人魂魄的壺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