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盛玄 科學法種筍 產量多又鮮甜

安心鮮筍 綠竹筍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5-01-28

瀏覽數 113,550+

張盛玄 科學法種筍 產量多又鮮甜
 

本文出自 2015 / 2月號雜誌 百大黃金農夫

他也是2009年北台灣綠竹筍比賽的冠軍,讓向來以產筍聞名全台的三峽筍農氣結,他種的綠竹筍更通過瑞士150項嚴格檢驗認證,成功進軍國際市場。

不只品質好,他的綠竹筍產量更堪稱是北台灣第一,有機竹筍1斤要價250元,比市面高100元,還供不應求。當《遠見》記者欲訂購2015年5月採收的第一批筍,他為難地表示:「不是我不賣給你,明年的綠竹筍都已經被訂光,想買得等後年了。」

坐上張盛玄的機車,從故宮對面小徑,鑽入位於劍南路上綠竹筍園,熙來攘往的街景瞬間變成竹林,讓人有時空錯置的感覺。

不同於電影《臥虎藏龍》裡遮天敝日的昏暗竹林,也沒有腳踏枯黃竹葉傳來的「沙沙」聲,張盛玄栽種的竹林雜草及膝、光線明亮,每欉竹樹間隔很開闊。

調整樹距 光線足產量才多

「這是我測試幾十年,才終於找出完美比例,」張盛玄透露,種植竹樹最好的距離是每行6公尺,株距3公尺,就能產出最多量。

他進一步說明,陽光、空氣和水是植物生長三要素,竹林裡如果光線充足,竹筍品質自然好,但一般筍農多密集種植,導致陽光照不進來,滿地枯葉,雜草不易生長,就影響竹筍的生長。

再往前走,幾欉竹樹下的土壤上鋪了一層石灰。原來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竹筍休眠期,他會利用石灰來補充土壤的鈣和鎂,增進未來的施肥效果。

來到張盛玄和兩個哥哥位於半山腰的三合院,門口擺了數十株種苗,這則是他和中研院的合作成果,30年種筍經驗,讓他體認到,健康的種苗非常重要。

他觀察,台灣綠竹筍很容易感染「嵌紋病」,就像衛生紙滴到墨水般,很快就擴散,造成枝葉不茂密,顏色枯黃,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產量。研發的種苗,最大特色即是擁有健康體質,沒有感染病毒,「根系很密,能快速吸收養分和水分,行光合作用,自然長得快又好。」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張盛玄出生在綠竹筍世家,還沒出生,家中已種了好幾十年筍,家門外約莫10甲山坡地,都是他們家的竹筍園。7、8歲就跟著父親挖筍,12歲挑著擔子挨家挨戶推銷綠竹筍。成大經濟系畢業後,班上同學都透過他介紹到銀行工作,反倒是他,因為無人繼承父親衣缽,學歷最高卻回山上種筍。

預冷技術 竹筍冬眠緩老化

張盛玄不斷問自己,種筍要四年才能採收,難道沒有一種省時、省錢又省力的經營模式,他試了一遍又一遍,觀察研究再分析,繳了不少學費,直到家財散盡,還一度砍掉竹子,改種咖啡。還好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

綠竹筍的科學生產方法中,採收也是高深技術,一般筍農無法掌握竹筍在地下生長狀況,通常只收成不到一半的竹筍,而張盛玄卻切到只剩一株,一個月後,再長出來的竹筍又多又大。

採收竹筍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工作,絕大多數的筍農,都是在凌晨開始,趕在太陽出來前送到傳統市場販售,而且非在當天賣完不可,因為竹筍老化速度快,離開土壤半個小時就會變質,口感也會從鮮嫩變為乾粗。

為了突破綠竹筍必須凌晨採收、清晨販售的定律,張盛玄和農會、公產銷基金會、桃園農改場和台大等產學單位合作,共同研發出「綠竹筍預冷技術」。

採收後,立刻以機械清洗,再送入預冷機,把鮮筍中心的溫度迅速降到攝氏2度,再進行分級包裝及儲藏,此時竹筍的呼吸就會像冬眠一樣停止,不會老化變質,就算放一個月,仍保有剛挖出來的細緻口感與甜度。

這樣一來,張盛玄的竹筍不只能夠在通路上擺兩、三天不壞,還可以出口,或利用網路銷售。最重要的是,他再也用不急於凌晨採收,一天24小時都可視產量和訂單狀況採收。

20多年前,張盛玄栽種過有機綠竹筍,卻因不敷成本,加上技術瓶頸,不得不放棄。7、8年前,台北市政府和士林農會輔導,他再度投入,現在有機產量已占全部1/10,但他覺得仍不夠,還在研究有機生產的獲利模式。

看來張盛玄在綠竹筍的研究,沒有結束的一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