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讓台灣人又愛又恨的南韓,你的想像是什麼?是各地朗朗上口的洗腦歌《Gangnam(江南)Style》?讓人看到捨不得放下遙控器的銷魂韓劇?還是屢屢在國際市場上痛擊台灣企業的三星跟LG?或者是在運動場上讓人恨得牙癢癢的韓式伎倆?
你可能不知道,最近南韓又有一個部分超前台灣,那就是社會企業。
專法上路7年 社企突破千家
追溯南韓社企風潮,源自17年前的經濟震盪。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南韓遭受重創,還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接管。
為解決失業,政府推出「以工代賑」計畫,幫弱勢者就業,但多是短期的一次性就業。2002年再推社會型工作,先由社區組織開出職缺,政府再提供後續補助。
這股讓民間創造工作的風潮,成為韓國社會企業的濫觴。儘管多數工作帶有社會服務性質,如居家清潔、維修、托育、傷殘照護等,但只要減少失業率,就能幫政府減少社福負擔與財政壓力。
2007年,南韓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推動社企的國家,由勞動部頒布「社企促進法」(Social Enterprise Promotion Act),以促進弱勢就業為考核認證。
目前官方認可的社企有四種:首先是「就業型」,雇用員工須50%以上為弱勢背景(如老人、婦女、失業青年、身心障礙),其次為「社福型」,服務對象50%以上須為弱勢,第三種是以教育、環保、文化為成立宗旨的「混合型」社企,最後為特別認定的「其他類」。
任內通過「社企促進法」的前勞動部長Chaephil Lee表示,專法上路七年來,社企從不到50家,倍增到2013年底的1012家,從業人數也突破2萬,政府已喊出2017年達到3000家社企和10萬份工作的目標。
首爾帶頭衝 打入社企全球網絡
除了中央部會立法,地方政府也熱烈響應。2011年統計,全韓有超過3/4的地方政府支持社企,多達172個地方政府設推廣條例。首都首爾更是箇中翹楚。
現任首爾市長朴元淳,過去是知名的社會創業家,2002年先創辦二手商店美麗商店(Beautiful Store),2006年又成立希望機構(Hope Institute)培育新血。2011年當選市長後,即大力推廣近500家社會經濟體,最近還提出5000萬美元的社企創投,未來計畫讓社企貢獻全市2%的GDP及8%的就業人口。
得到初步成果後,南韓更無所不用其極地向世界宣告、發聲,亟欲加入以往由歐美主導的全球社企資源網路。
2006年,南韓舉辦「亞洲社會創業大賽」,優勝者可取得亞洲代表權,晉級全球決賽。2008年再發起「亞洲社會創業家高峰會」,邀請亞太各國的社企專家共聚一堂。
而七年來首次移師亞洲的「社企全球高峰會」,10月中才剛在首爾落幕。一個月後,首爾又發起另一場「全球社會經濟論壇」。
綜觀活動的質與量,在全球社企圈,南韓的確是此刻聲量最大的亞洲亮點。最近政府還在研究社會投資債券,不久後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發行社會債券的國家,幫社企招募更多財源。
「以現階段,我相信南韓是推廣社企的亞洲標竿!」擔任本屆社企全球高峰會總召、坐在會場貴賓室受訪的崔永泰(Jongtae Choi)高興地說,韓國已準備好加入國際網絡,貢獻經驗跟影響力了。
大集團響應,建構社企生態圈
除了政府用政策誘導,南韓的大型的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與企業財團也跟上風潮,幫忙打造完整的生態。
如這次承辦社企全球高峰會的「齊心協力基金會」(Work Together Foundation),成立已17年,創辦用意即是解決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失業問題,最多曾幫助逾500萬名失業者,幾占全國一成人口,是南韓最大NPO組織之一。
但近年來,齊心協力基金會從以往的宗教慈善團體轉型,廣設社企輔導、訓練、諮詢等系統,在2006年成立社企學院,還能扮演媒合大企業、銀行、創投的橋樑,成為社企主要推手。
企業界最有名的例子,要屬南韓第三大企業SK(鮮京)集團,2007年就投入,旗下的「幸福基金會」搖身一變為全韓最大社企。2013年不但雇用15%弱勢員工,還對128家社企採購了63億韓圜(約台幣1.9億元),從採購、聘僱、培訓等,估計創造近140億韓圜(約台幣4.2億元)的價值。
幸福基金會總經理尤航濟(You Hang-je)解釋,除了扮演買家,基金會2013年還開設全韓第一個社企MBA學位,開發社企的績效評估模式,目前累積投資上百億韓圜,挹注16家社企創業。
經由政府主導與立法,讓南韓短時間內取得可觀成果。但當外界稱許時,他們也注意到問題。
不像台灣的社企多著重教育和農業,從業者多是公益背景。南韓不少社企主打社區營造、醫療服務、弱勢救濟等議題,主事者多來自地方組織與合作社。
韓國區域發展基金會常務理事Yu Jeonggyu提醒,即便政府大力推廣,但社企目前還稱不上民間主流。因此,政府在2012年又頒布另一條「合作社架構法」(Framework Act on Cooperatives),把合作社納入社企認證範圍,最近開始討論的「社會經濟法」,更有意納入扶貧、降低犯罪、教育、照護服務等範疇,吸引青年、退休族、產後婦女加入社企陣營。
但不少社企為取得官方資助,刻意順應法條內容,讓南韓社企缺乏多元面貌,幾乎都是聘雇弱勢就業。就像外界常揶揄南韓整容風氣,怎麼每間社企都長得一樣?
社企只注重創造工作 缺乏多元面貌
「我們太注重創造工作,忽略了其他面向,」Chaephil Lee坦承,目前社企僅貢獻全韓GDP不到0.05%,平均每家年營收約8億韓圜(約台幣2400萬元),人均生產力只有全國水準的四成。更麻煩的是,超過八成社企無法產生盈餘,一旦失去政府補貼便難以生存。
不少專家建議,南韓政府必須拋棄老大哥心態,以採購、媒合、輔導等方式,代替直接的補貼,社企才能擺脫「外強中乾」。
但無論如何,面對社企這股未來革命浪潮,南韓一如以往地展現強大企圖心,台灣呢?
專訪韓國社企網絡總裁 李哲永
立法推廣 可能反扼殺社會創新
2005年創立的韓國社企網絡,是韓國民間最早提倡社企概念的組織,在學界擁有廣大影響力,每年舉辦許多校園競賽與培訓。韓國社企網絡總裁李哲永(Lee Chull-Young)回想,「那時候,根本沒人在談社企。」
對於韓國政府立法推廣社企,李哲永頗不以為然。他認為政府不該用補貼,誘導民間承擔社福,因為,為補助而生的社企,終會遭遇瓶頸。他呼籲,應該激發創業精神,鼓勵公民用創新思惟解決社會問題。
忽視市場化方案 社企馬車推不動
如2010年贏得社企創業大賽的Tree Planet,設計出一套電玩遊戲,讓玩家在虛擬世界種樹,呼應沙漠化、水災、城市綠化等環保議題,還把各國城市融入場景,一旦闖關成功,贊助企業就會在現實世界裡幫忙種樹,並以破關獎金支持環保組織,讓線上娛樂連結到離線生活。
至今,Tree Planet共吸引90萬玩家,Hanhwa、Double A等企業也贊助,在13個國家累積種下50萬棵樹,創造1200萬美元效益。不久前還大玩群眾募資,讓粉絲出資替偶像命名造林,建造超過30座「明星森林」。李哲永感嘆:「像Tree Planet這麼創新的社企,卻很難拿到政府認證或獎勵,因為開遊戲公司雇不到多少人。」
他拿出一張馬車圖片說明,社企彰顯的慈善意義,就像車上載的貨,吸引眾人目光,隨後也有人關注社會效益(車輪),「但太少人注意最前面那匹馬(市場化方案),沒有它,車子根本不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