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推動整合型醫療,因為對病人才是最好的,癌症治療不只是開刀、化療、放射治療。心理上的處理及治療過程中的照護甚至可能比癌症治療更重要。
舉例說明,婦女得知自己得乳癌後多半很驚嚇,有的開始想自己可能不久人世,小孩怎麼辦?萬一無法放心家裡的事,可能就會猶豫,延遲治療,因此身心科醫師要參與照顧。有些病人要吃對抗荷爾蒙的藥,抑制癌症復發,但副作用是少數人可能得子宮內膜癌,因此婦科要進來。年輕人治療怕不孕,因此產科要進來。治療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容易骨折,可能提早停經……。很多相關事情都要一起考慮。
品質指標SOP 追蹤療程
和信建立了品質指標和SOP,何時進行下個步驟,清清楚楚;會要求病人治療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或一年一次回診。一位照護管理師同時管理150多位治療中的病人,按時打電話提醒應做什麼處置?化療何時要做?重要性不亞於醫師。
20世紀初,乳癌治療是由外科醫師主導,病人存活率僅12%;1970年代有化療後,加上用藥進步,存活率從40%、50%到60%持續提升。在和信,病人如果不是晚期,二、三期病人,手術後馬上化療,若必要再加放射治療,五年存活率接近90%。這是整合型治療的成效。
健保署曾向和信索取100位病人名單,打電話詢問是否滿意和信的服務?會不會推薦給朋友?答案都很正面。
台灣病人是自己掛號,一般醫院甚至直接讓病人自行掛次專科的診,不一定看對科別。和信掛號人員對還沒確診的病人,會讓病人先看一般內科,做必要整體評估,再安排下一步。
診斷不能只從自己的專科看。最近有個病人曾罹患巧克力囊腫(子宮異位出血),腹部右邊痛,如果是婦科醫師來判斷,會認為可能是原來手術的地方又出血。但病人說她幾天前就肚子痛,腹瀉4、5天,發燒到39度,抽血檢驗後發現白血球高。我以一般內科的經歷,診斷是上行結腸發炎,最後證明是對的。
醫院是危險的地方,住院對病人是不得已的,因為可能感染,住院時間愈短愈好,未來希望和信的乳癌治療安排:早上開刀,晚上就能回家,醫院再派醫護人員到病人家給予必要照護,如拿掉引流管。和信病人平均住院時間目前控制在4.25天,表示病人的照護好、康復快。和信開辦時平均住院天數是6.8天。
我曾陪一個朋友在美國開刀處理頸總動脈血栓,他早上10點住院,1點進開刀房,3點開完刀,5點移送病房,休息一晚,隔天早上10點就出院了。這種狀況在台灣可能一住就一個禮拜。
獲利50%給員工 積極育才
美國知名的杜克醫院(Duke)有心臟中心、癌症中心、眼科中心等,但大多數病床是一般病床。台灣的病床則是分科別,腸胃科醫師只管腸胃,很少注意病人其他的問題,最多只會要求會診,缺乏整合性照護的能力。事實上,台灣大部分的醫師不會處理自己專科以外大部分的問題。所以,在台灣急診處有複雜病情的病人就沒人要了!
現在台灣公私立醫院的優先順序,第一是利潤,醫學中心還很重視寫論文升等,教育輪到最後。而和信是照顧好病人、照顧好員工及培育人才並重。台灣有些醫師看診看到半夜,這樣有時間進修嗎?醫師可以不進修嗎?和信將獲利50%給員工,40%做軟硬體更新,剩下的是培育。
未來和信優先要做的事是醫護人員、藥師、技術師、行政人員等的進階教育,還有陽明醫學院、成大醫學院、中國醫學大學有些五至七年級的學生在和信接受臨床訓練。針對醫學教育及醫療,我希望不斷地去提升。
有人批評我是說風涼話,但我覺得和信像沙漠中的綠洲,我努力了25年,每天工作12小時,很想改變台灣的醫療生態,但如果別人沒有心改變,我也無力改變台灣的醫療文化。